網誌

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與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我們日復日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卻鮮有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作出反思。我們可以透過健康飲食和定期進行體能鍛鍊來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可能把所有精力投放於自己的工作或家庭,忽略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無論我們在過去如何生活,都很少反思自己的存在和生命即將終結的可能性。隨著疫情於2020年在全球爆發,不少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開始反思生命的有限及存在意義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面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都會感到恐懼和焦慮。

在疫情大流行的期間,我們就會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及是否會因受感染而死亡的確存在不確定性的。在接種疫苗後,因受感染而死亡的不確定性會降低。近日,部分的人表示寧願早點受到感染,在沒有足夠的空缺下便有機會不用被送往隔離。比起面對未來會否因受感染而被送往隔離的不確定性,有些人更渴望透過受感染獲得不會被送往隔離的確定性。然而,對於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或特定年齡層的人來說,因感染而死亡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這樣,很多人仍然感到非常焦慮。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Joel Vos的說法,每個人在生活中對確定性也有不同的需求。譬如,有些人可能希望對受感染的風險、死亡率和治療方案獲得高度確認;有些人則在這些方面能夠容忍更多的不確定性。事實上,根據Vos所提出的觀點,當一個人對確定性的需求與他或她實際的確定性水平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時,其心理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一個人對確定性的需求愈是未能滿足,他可能遭受愈多的壓力、焦慮和抑鬱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愈有能力容忍不確定性,他或她的心理健康就會比較良好。

為什麼人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存在差異?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一個人以往面對不確定性的經歷有關。如果這個人在以前的生活中曾經面臨過巨大的不確定性,那麼他或她可能會因目前疫情所面臨的不確定而承受較少的壓力。另一個原因令人對不確定性有更高的容忍度,可能是這個人正在活出自己生活的意義。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是具備意義,而他或她正在從事有意義的活動,這個人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可能會更高。

在疫情下,我們可能需要面對與健康相關的威脅、財務穩定性,以及生活其他方面的不確定性,因此學習如何接受不確定性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需要以全然接受和不帶批判的心態來擁抱這些與不確定性相關的任何情緒。當我們學習如何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接受生活中更多的不確定性的時間,也可能在這個困難時期探索更多的選擇來尋求生活的意義。我們可能開始從事更具意義的活動,例如是進行藝術創作、建立更多的社交聯繫或探索自己更深入的內心世界。儘管我們在這段充滿困難的時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正在變得更加堅強,因為我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會逐漸增強,就讓我們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