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无法整合自我的不同方面会令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产生不稳定的自我意识。结果,对于自我的洞察和感觉会变得波动和以二分法来界定。也就是说,这些人很容易将自己视为「所有都是好的」或「所有都是坏的」。除此之外,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未能以完整性去看待他人的形象,难以整合他人的「好」与「坏」。因此,他们也会以二分法把别人界定为「全部都是好」或「全部都是坏」,从而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动盪。实际上,那些倾向发展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大多都在成长的阶段缺乏主要照顾者适当的认可,无法在主要照顾者身上获得对自我形象的反馈。主要照顾者的不足损害了他们发展稳定而连贯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是可以与他人区分。缺乏连贯的身份认同令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行为变得不稳定和无法预测,令他人作出相对不稳定和无法预测的反应。这样,其他人未能在人际关系上提供一个稳定的反馈,有机会令那些患者的身份认同更加不稳定,变成了破坏其身份认同和人际交往不稳定的恶性循环。

一个人要在生命中健康发展,需要发展一种独特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网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在以上两个方面都有机会面临不少重大的问题。他们不稳定的自我意识令自己无法融合自我的不同方面,而不稳定的自我又导致无法预测的行为和波动的情绪。他们有机会不知道自己从人际关系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且难以对他人说「不」,无法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线。由于波动的自我意识和无法预测的行为,他们很多时候都未能获得他人的一致认可。结果,在保持自己的个人化时,损害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影响了人际关系。

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不稳定的情绪和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原因。要了解他们,我们可以从不稳定的自我意识和在人际关系中所面对的困难了解更多。我们亦可以透过培养更高的包容度和以富有同情心的方式与他们相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