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被遗弃的恐惧

如果你认识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的人,可能会体验到他们为了避免被重要他人遗弃而作出的发狂行为。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担心她的男朋友遗弃她,只要对方没有接她的电话或不回复她的讯息就会不知所措。由于独居的关系,以及在下班回家后感到非常空虚,她经常不断地向男朋友或其他人打电话和传简讯。有时候,她在白天受到上司严厉的批判后承受莫大的压力,就会感到极度悲伤和孤独,需要持续与某人通电话或使用社交应用程序向朋友传讯息来应对。有一天,当她无法透过电话和简讯联络到她的男朋友时,感到异常焦虑,并反复思考他正与另一位女生约会。她给男朋友打了超过二十通电话,无间断向他发送一个又一个的简讯。由于她的男朋友已经超过一个小时没有任何的回复,她沮丧得无法专心做饭。除了呆坐在那里等待男朋友联络她之外,她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在一个多小时后,她的男朋友回电询问她是否有什么急事,她却愤怒地责骂对方为什么不跟她联系,更质问他是否和别人约会。她的男朋友感到很失望,回应说他刚才因为正和他的大老板开紧急会议,所以没办法及时联系上她。使他惊讶的是,他们明明已经在一起一年多,为什么只是一个小时她也无法承载自己的担忧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于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而言,在独处期间调节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并经常依赖重要他人的保证和安慰来调节他们的情绪。他们之所以遇上这种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在童年时期缺乏一位照顾者能够提供情绪支援来协助他们调节情绪,这个人大多是母亲或父亲。事实上,这些人的父母可能无法调节或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在成年后也未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由于在情绪调节方面遇上挑战和困难,他们倾向需要无时无刻获得重要他人的支持。当他们独处时,仍然会很努力地与重要他人保持紧密的联系。这些人的父母有机会在他们的童年时期缺席,促使他们成年后极度担心重要他人或许会抛弃他们。在上述的例子中,我的那位求助人在下班后一个小时都无法联络男友,就认定对方遗弃她并感到极度焦虑。由于她长期在工作中感到压力,下班后独自一人在家亦很容易感到焦虑和情绪低落,因此需要透过不断打电话和传讯息来与重要他人来获得情感上的支援。如果未能与他们保持联系,她一个人的时候就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要帮助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去学习应对独处时的孤独感,教导他们如何调节情绪是很重要的。这些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包括恒常进行静观练习,例如是身体扫描或静坐冥想练习。在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后,学习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对他们来说是很有用。譬如,如果我的求助人在一小时内未能联系她的男朋友时,她可以在独自在家的时候进行瑜伽练习来调节情绪。这样,她有机会让自己冷静下来,并试图站在男朋友的角度思考。她可能会想起对方曾告诉她,他最近在工作上正为一个重要的专案忙得不可开交。有了这份觉察,她可能会作出另一个假设,就是男朋友除了有机会和另一位女生约会之外,也有机会因为忙着参与会议而未能及时接听她的电话或者回复简讯。当她能够承载自己的情绪,以及跳出习惯的思考框架时,将更有机会保持冷静等待男朋友的回复。

当我们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害怕被遗弃的潜在根本原因加深了解时,或许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与此同时,我们在与他们相处的期间也可以培养更多的慈悲和同情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