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觉察与自我有关的成瘾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拥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体帐户,并会不时发怖与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会或重要纪念日有关的帖文。当我们获得别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评论时,我们会有满足的感觉。事实上,这些「讚好」和正面的评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并释放多巴胺,令我们有愉悦感。我们会不断地检查手机应用程序弹出红色圆圈的讯息提示,由于这是奖励性的经验,因此我们会更频繁地发怖帖文,却忽略了自己实际上是渴望大脑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来寻求兴奋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是如果我们购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衬衫并穿着它上班时,当同事都表示新衬衫十分漂亮和适合我们,我们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同样地,我们的奖励系统因受到他人的讚美而启动,在大脑中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于是,我们便倾向不停地去购买漂亮的衬衫,希望增加被称讚的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

假如以上的两个例子在生活中不停重复地发生,我们有机会逐渐地发展对自我的看法。我们对于自我的看法会变得更加固定,例如「我很漂亮」、「我很聪明」、「我比别人优越」等等。当我们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不断地被启动,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会变得更加稳定,有机会透过这种基于奖励的学习来塑造出自我。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的自我意识可能会因此而存在偏见,令我们无法看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相似的地方这个现实,即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也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如果我们沉迷于提升自我的行为,有机会对「自我」产生主观性的偏见。正如我们在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的帖文所获得的正面强化,可能会导致我们陷入于上瘾的模式,令我们变得迷失及不自知地对自我构成依赖。

当我们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发布帖文或穿着新衬衫上班获得正面的评价或「讚好」时,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觉察自己的内在反应。每当我们获得别人讚好或是受到他人表扬的那刻,我们有什么感受?我们的内心是否感到兴奋和温暖?我们是否倾向在发帖后经常查看讚好或正面评论的数目?只要我们觉察到自己对于奖励行为的内在反应,我们才有机会考虑退后一步,停止透过奖励系统来塑造自我。我们需要逐渐地学会多觉察自己对自我的偏见,甚至挑战对自己的看法。我们亦需要学习不时客观地指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以谦虚的心来接受讚美。

静观觉察是指我们专注当下的经验,不带任何批判性和依赖性。我们需要学习观察自己在接受讚美和正面评价时的「兴奋」感觉,避免过分依赖它们。透过静观自己的兴奋,我们会觉察到自我膨胀。通过努力练习和培养静观,我们能够摆脱这些自我的膨胀,以更客观的方式看待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中庸之道的方式来看待自己。需要学习从自我依附中迅速恢复过来,以及尝试减少在依赖下继续发展自我。这样做的话,可以防止我们在面对一些出乎意料的批评时作出过度的反应,避免自己把事情看得过分个人化。事实上,要获得自由,某程度上就是我们不过份地依赖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当我们试图淡化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可能陷入存在危机陷阱的循环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假如我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并非事实,那么生活还有意义吗?这位求助人的论点是基于他在讨论时所浮现的一个想法:「我需要活在当下,而不去担心自己的未来。」他指出这个想法不时令他感到非常困惑,并反复思考自己是否不应该为未来制定计划。他也难以把自己的想法归入「想法可能无法反映现实」的类别,因为他未能弄清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当人们习惯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实性,通常都会陷入这种循环论证。譬如「我们的思想未必反映现实」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那是真的吗?人们可能会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并认为如果我们的言语不能为生活导航,生活将可能变得毫无意义。

如何从抑郁中的反刍思考中走出来并作出行动?

当亲密的人正在经历抑郁情绪时,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们难以要求对方停止反复思考。很常见的是,一个感到抑郁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他或她都无法摆脱那些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无助的想法。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患上抑郁症,在被上司解僱后,他不停重复思考他人对他的评价。此外,他的抑郁亦令他疏远了家人和朋友。结果,他没有渠道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机会对他的想法进行有效的客观评价。他认为自己被困于当前的生活中,拒绝从事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另外,他缺乏动力寻找新的工作,并因为失业而觉得自己前路茫茫。事实上,他对于持续反复思考自身不足和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等主观想法而苦恼。尽管他知道这些思想只会带来负面效果,但是他仍然无法阻止自己这样做。他感到非常迷失或对生活失去掌控感。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无法阻止自己反复思考?

如何在职场上建立界线?

不少我的求助人告诉我,他们正在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其中一个压力源是被解僱的威胁。鑑于全球经济中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不同企业都开始更加着重控制成本并重组公司架构。有见及此,部分我的求助人因为裁员和公司重组的原因需要面对工作量显着增加的问题,当中一位女士曾告诉我,她被要求承担三个员工的工作量。她相信如果她拒绝这样做,很大机会成为被解僱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她无法与上司设立健康的界线。最近,我的这位求助人屡次求职失败,并对于被困在当前的工作中感到非常无助。她如何才能在职场上订立更健康的界线,以便应对因应工作量增加所带来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