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电影《 灵魂奇遇记 》的反思——「自我」真的存在吗?

相信不少已经看过《 灵魂奇遇记 》这出动划的人都觉得它十分有启发性及令人感动。故事主角Joe Gardner一直渴望成为爵士乐的表演者,当他在试镜中被爵士乐传奇人物Dorothea Williams选中成为表演乐手后,因过度兴奋而意外地掉进马路的深坑。Joe的灵魂最终出现在「投胎先修班」,他在那里遇到了22号,22号是一个对地球生活完全没有渴望和没有生命火花的灵魂。在22号和Joe一起回到地球寻找火花和渴望的旅程中,Joe成功与Dorothea Williams一起进行了演奏。可是,他却发现原来实现了自己的长期愿望后,并没有什么特别事情发生及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相反,22号利用Joe的身体经历了一趟短暂的旅程,超乎想像地享受地球上的所有瞬间和经历,激发了他对生活的慾望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

在地球上生活,很多人都会渴望过着理想的生活和拥有想实现的抱负或梦想。就好像我在修读心理学学士学位时,我渴望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每个人都对自己抱有不同的期望,例如有很多年轻的女士希望自己身材变得苗条,这样她们就觉得自己很漂亮。但是,如果我们渴望变得更聪明、更有吸引力或更富有,有机会引致不同的问题。因为这些愿望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难以得到满足及对自我意识感到满意,就好像我那些求助人一直认为自己不够别人聪明、不够别人富吸引力及不够富裕等等。

根据脑神经科学,我们的大脑(尤其是左边)能够有效地从零碎的资讯查看当中的模式以及进行分类。例如,即使一篇文章有很多英语单词有拼写的错误,但只要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是正确的,我们也有机会明白箇中意思。事实上,我们是透过自己的想法和大脑分类来建立自我意识。我们可能会以守时、诚实、或是友善等等的词语来形容自己。有些人会以高等教育程度、中产阶层或专业人士来描述自己。我们都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来尝试为自己作出定义。无可否认,在很多的情况下,这种大脑功能的确能够协助我们处理不同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自我是依赖这种左脑的描述来维持自我意识。但是,我们需要想想到底我们在思维中所建立的自我是真正地存在吗?这是一个与哲学、宗教和心理学有关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如果我们脑海中所创造的自我只是一些想法该怎么办?如果没有具体而稳定的自我又会怎样?

在电影中,Joe的志愿是成为一位爵士乐表演者。但是当他终于实现这个目标时,他的感受并不如他想像那样。对于成为爵士乐乐手,他所创造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异。佢的发现令我们有所启发,就是即使我们达到自己的期望,亦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自我。从这个层面上,自我就更似是想像出来的图像,而非稳定和具体的物体。22号明白到其实对生活的渴望和火花也许是好好享受每分每秒的经历,所以当他能够享受在地球当前的经历,就无需刻意或是明确地找到自己的抱负或崇高的理想。事实上,一个人能够如此专注地参与当前的体验时,对于自我的影像可能会变得模糊,自我意识也有可能会减弱。

其实,要理解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方面的自我并不罕见。例如,在与亲人相处时,我们可能是很随和和温柔的。但如果面对业务中的竞争对手时,我们可能会变得非常挑剔和苛刻。为了让生活运作良好,我们需要从把视自己为一个具体的自我和减少自我意识地透过静观享受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之间取得平衡。如果我们可以不过分认真地对待左脑中对自我的想法,也许有机会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在生活中获得平静。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与童年创伤有关潜在的逃避机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于难以忍受与他人联系所带来的情绪,因此在不自觉下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场合。除此之外,他还有酗酒的习惯,希望透过酒精来摆脱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事实上,他的父亲在他童年时期经常虐待他,常常因为一些琐碎的事而责骂他,甚至对他作出体罚。在整个童年时期,他学会了建立一种应对机制,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力逃避父亲和任何有机会被虐待的情况。另外,他还学会了逃避任何可能触发与他童年虐待相关情绪的场合,例如受到负面评价和批评的情况。其中一个例子是当他曾经被一位同事欺凌后,他会因为担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创伤经历的记忆影响,不愿意出席任何公司团队的聚会。

为什么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发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当发现没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没有邀请她出席聚会时,便会确信自己没有人爱和没有价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丧。她在生活上倾向执着于一些次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会引发起她各种负面的想法,例如别人都不喜欢她或孤立她等。譬如,当她的同事告诉她他们有自己的午餐聚会时,她便会认为自己被孤立,甚至认为对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当她的朋友要求她为自己做事时,即使她内心深处不想这样做,但是她仍然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取悦他们。事实上,她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爱护和关心,以至于很难向他人说「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应该别人珍惜的正向特质和强项。为什么她对自己不配被爱和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