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电影《 灵魂奇遇记 》的反思——「自我」真的存在吗?

相信不少已经看过《 灵魂奇遇记 》这出动划的人都觉得它十分有启发性及令人感动。故事主角Joe Gardner一直渴望成为爵士乐的表演者,当他在试镜中被爵士乐传奇人物Dorothea Williams选中成为表演乐手后,因过度兴奋而意外地掉进马路的深坑。Joe的灵魂最终出现在「投胎先修班」,他在那里遇到了22号,22号是一个对地球生活完全没有渴望和没有生命火花的灵魂。在22号和Joe一起回到地球寻找火花和渴望的旅程中,Joe成功与Dorothea Williams一起进行了演奏。可是,他却发现原来实现了自己的长期愿望后,并没有什么特别事情发生及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相反,22号利用Joe的身体经历了一趟短暂的旅程,超乎想像地享受地球上的所有瞬间和经历,激发了他对生活的慾望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

在地球上生活,很多人都会渴望过着理想的生活和拥有想实现的抱负或梦想。就好像我在修读心理学学士学位时,我渴望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每个人都对自己抱有不同的期望,例如有很多年轻的女士希望自己身材变得苗条,这样她们就觉得自己很漂亮。但是,如果我们渴望变得更聪明、更有吸引力或更富有,有机会引致不同的问题。因为这些愿望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难以得到满足及对自我意识感到满意,就好像我那些求助人一直认为自己不够别人聪明、不够别人富吸引力及不够富裕等等。

根据脑神经科学,我们的大脑(尤其是左边)能够有效地从零碎的资讯查看当中的模式以及进行分类。例如,即使一篇文章有很多英语单词有拼写的错误,但只要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是正确的,我们也有机会明白箇中意思。事实上,我们是透过自己的想法和大脑分类来建立自我意识。我们可能会以守时、诚实、或是友善等等的词语来形容自己。有些人会以高等教育程度、中产阶层或专业人士来描述自己。我们都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来尝试为自己作出定义。无可否认,在很多的情况下,这种大脑功能的确能够协助我们处理不同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自我是依赖这种左脑的描述来维持自我意识。但是,我们需要想想到底我们在思维中所建立的自我是真正地存在吗?这是一个与哲学、宗教和心理学有关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如果我们脑海中所创造的自我只是一些想法该怎么办?如果没有具体而稳定的自我又会怎样?

在电影中,Joe的志愿是成为一位爵士乐表演者。但是当他终于实现这个目标时,他的感受并不如他想像那样。对于成为爵士乐乐手,他所创造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异。佢的发现令我们有所启发,就是即使我们达到自己的期望,亦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自我。从这个层面上,自我就更似是想像出来的图像,而非稳定和具体的物体。22号明白到其实对生活的渴望和火花也许是好好享受每分每秒的经历,所以当他能够享受在地球当前的经历,就无需刻意或是明确地找到自己的抱负或崇高的理想。事实上,一个人能够如此专注地参与当前的体验时,对于自我的影像可能会变得模糊,自我意识也有可能会减弱。

其实,要理解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方面的自我并不罕见。例如,在与亲人相处时,我们可能是很随和和温柔的。但如果面对业务中的竞争对手时,我们可能会变得非常挑剔和苛刻。为了让生活运作良好,我们需要从把视自己为一个具体的自我和减少自我意识地透过静观享受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之间取得平衡。如果我们可以不过分认真地对待左脑中对自我的想法,也许有机会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在生活中获得平静。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