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没原因地感到快乐和平静

人们常常问我,面对这么多逆境和不确定性,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快乐和平静?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她在小学里教导学生的时候很容易变得烦躁。她班上有一些有特朱教育需要的学生,如患上自闭症或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不时作出骚扰到他人的行为。一直以来,她对这些学生都很宽容。然而,当她得知即将有一群由政府委派的资深顾问前来观课后,她开始变得愈来愈容易烦躁。事实上,她对自己抱着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够好好管理所有学生,并营造到理想的课堂氛围。结果,她在教学中失去了平静,尤其是当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学生的行为时。

我们总是希望事情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发展,这是很正常的。例如,当我们为伴侣策划的生日派对举行得十分顺利,而且参与的客人都感到非常满意时,我们会为此感到高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快乐取决于事情是否如我们所愿般发生。如果我们只依赖这种快乐,就很难保持平静和感到快乐。毕竟生活经常充满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实不如我们所想像的可能性往往比我们预期发生的高。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意识到,当我们无条件地专注此时此刻并留意当下发生的事情,即使事情不如我们所料,我们也会感到平静和快乐。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了解现在发生的事情。从上述的例子来看,如果我的求助人在课堂上活在当下,即使她的学生作出带来骚扰的行为,基本上她是可以保持平静。她甚至可以把学生的这些行为重新定义为一个良好的机会,使她能够在观课的人员面前展示自己有能力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援。这样,她或许不会对学生的行为感到烦厌或暴躁。当这些困难的情况能够在不带批判的情况下出现,幸福感与平静感就会持续存在。

在重视竞争同追求完美的文化下,我们很容易只执着于争取理想的情况和结果,因为我们会担心别人对我们作出的评价。这样,我们的快乐就取决于我们的性格有多「好看」或讨人喜欢,我们的平静感则取决于事情是否按照我们的想法或理想的方式发展。对我们来说,不时检查自己内心的快乐和平静是很有用的,我们可以思考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环境,抑或是取决于简单地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的开放态度。

面对这个时代的种种不确定性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内心无条件的快乐与平静来应对外在环境。因此,我们需要坚毅地在日常生活中练习静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