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如何学习建立信任?

今天,我步行至港铁站去上班的途中,看到一位女士在街上遛狗,那只狗似乎是被救援并收养的。与此同时,另一位老太太推着手推车正向他们走近,那只狗不愿意继续跟着女主人散步。牠看起来非常害怕,担心前方可能有威胁。尽管和主人一起散步,但牠还是不相信自己在街上是安全的。狗只被前主人虐待后变得难以信任一般人是很普遍的现象。事实上,与遭受虐待的狗类似,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也被发现很难信任他人。他们有机会不信任任何人,或是与所有人保持一定距离。相反,部分人可能会错误地相信那些操纵或虐待他们的人。

当一个人在童年时曾受到重要家庭成员的伤害,他或她在成年后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人会更加警惕,这是合理的。这些人可能抱着一个信念,就是如果小时候应该给他们爱和照顾的人伤害了他们,那么这些不是我的家人的人也很有可能会伤害他们。他们在长大后可以如何学会信任?
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信任并非一个二元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决定是否完全信任某人或不完全信任某人。我们需要每时每刻及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信任某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光明和阴暗的一面。有时候,别人可能有良好的意图,我们可以信任他们并与他们建立联系。但另一些时候,基于某些因素,他们可能怀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图,这样我们就需要警惕,避免完全信任他们。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与人相处和交流时培养对当下的意识。
以我在上述提到的那只狗为例,如果牠是一个人并且能够专注于当下,或许会意识自己对正在走近的老太太产生恐惧和不信任。这种对有可能存在的威胁或危险的觉察力可以使牠与恐惧保持距离。此后,那只狗就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老太太的手推车,进一步评估是否面临危险。如果发现没有相关的威胁和危机,那么牠的恐惧可能会消退,并且提升对当前环境的信任。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狗只可能没有能力理解手推车是什么。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恒常进行静观练习,以及在与人交流时保持对当下的觉察。对于那些曾经因童年创伤而受伤的人来说,学习建立信任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透过练习,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与他人培养更健康的关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儿童时期的人际创伤的心理治疗

在我心理治疗服务中,比较常见的求助者是经历人际创伤而寻求心理治疗的人士。很多临床问题,包括临床完美主义、依附问题、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机会与求助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创伤经验有关。一段健康的母婴关系能够促进小孩安全型依附的发展,妈妈能够敏锐地对婴儿发出的讯号作出反应,在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从更广泛的意义理解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香港人面对这个城市不同方面的变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对的事情时,都会问我有关身份及其发展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身份呢?如何能够概念化一个人在生命中的身份发展?当我们把「香港」称为自己的家乡时,可能会透过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独特的叙事来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对这个城市中一些可以预见的变化时,可能担心会因此而影响正在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香港人的身份发展。事实上,对于香港人这种特殊身份的改变仍然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研究身份发展的概念,便有机会意识到任何身份发展都存在许多个人上的差异。

面对逆境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奇异博士》描绘了一位富有而着名的神经外科医生的「英雄之旅」,这位医生就是傲慢的奇异博士。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双手受到创伤,令他无法进行手术。在寻求治疗双手的旅途中,他前往卡玛泰姬(Kamar-Taj) 寻求巫师的帮助。经过巫师和古一的培训,奇异博士的双手康复了。奇异博士决心踏上保护地球的旅程。根据美国文学教授Joseph Campbell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这是一段寻求真实自我的旅程,我们能够在生活上做一些比自己更伟大的事情,从而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