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放下我们对秩序和理解的渴求

对于那些有拖延倾向的人来说,他们常常遇到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反复思考如何让一切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或是渴望对每一件事都有充分的了解。事实上,追求秩序和理解对我们来说是很吸引。这是因为「完整及有秩序的画面」的幻象能够安抚了们内心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难以决定在董事会会议上的简报要涵盖哪些最重要的资料,不停反复思考该包含或排除什么要点,以及他所作的决定可能产生的后果。他感到非常焦虑,因为他的上司对他的准备工作没有给予具结构性和完整的指导。尽管他的上司提供这种有益他学习的开放性,但他却视此为有机会犯错或被贬低的危险。结果,他一直拖延,无法完成需要汇报的资料。

另一个例子是,人们经常试图反复思考某个现象的原因或某人行为的表面意图。这种对获得充分理解的渴望也是我们对补偿当前环境中所有未知因素的自然倾向。对某些人来说,留下未知的空间会感到不安和不舒服。他们需要理解所有事情,才能得到掌控感和感到安全。我的另一位求助人习惯猜测每位参观她的珠宝陈列室的顾客的意图。如果她未能理解某位特定顾客的行为,就会感到无比焦虑。譬如,当一位顾客尝试了很多珠宝款式后却不愿意购买,她便会担心这位顾客并非真正的客户,而是试图窃取她的商业机密。这样,她整天都在反复思考,无法专心完成工作。我的这位求助人推测这位客户的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她一心想找出对方的真实意图时,就无法停止思考。然而,这种反复思考模式实际上无法帮助她找出答案,因为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某人的行为或其真实意图。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对秩序和完全理解的渴望,就能够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思考的灵活性。在接受与承诺疗法(ACT)中,学习摆脱无益的反复思考并专注于有益的反复思考对我们来说很有用。对我们来说,停止期望「无序」的想法,以及对某种情况或某人的行为的未知会消失也是很重要,这有助于我们放下一直以来对充分理解和完整秩序的渴求。这样,我们的焦虑就会减少,从而更为平和地面对日常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反思,将更有机会发现「无序」和未知比有序和充分理解更加常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