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是谁? 我的身份是建基于我所认同的外部现象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专业人士,但是她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鑑于家庭背景和曾经被父母虐待的经历,她的内心充满强烈的羞耻感。对她而言,她很难接受自己的背景和父母,倾向压抑自己的感受并把整副心思花于事业上。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感到无比抑郁和焦虑。尽管事业有成,但长期被压抑的情绪让她感到非常无助。她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却仍然无法感到内心的平静。

与这个世界的很多人一样,我的这位求助人以她的职业、童年背景及创伤来认同自我。事实上,人们倾向认同自己所属的外在现象。例如,不少人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会说:「我是一位律师」、「我是亚洲人」、「我是素食主义者」或「我是一名佛教徒」。从这个层面来看,以上的例子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对群体认同所作出的选择。在另一方面,有些则可能是别人强加于我们身上的身份。譬如,部分传统家庭可能会为儿媳强加一种身份,认为她低人一等,并会以特别的方式对待她。公公可能只会让儿媳负责繁琐的家务,而不需儿子分担这些责任。如果这位儿媳认同这个强加于她身上的角色,可能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感到非常自卑。有时候,人们还会认同那些由身边的人所告知他们的身份。例如,一位男士长期缺乏自信心,实际上是与他的父亲从小到大都经常骂他「笨蛋」有关。

上述我的那位求助人以自己被虐待的家庭背景来认同自己,因此尽管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她还是长期感到羞耻和沮丧。相反,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非凡的成就,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变得相当自恋。这些人有机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而看不起别人,继而产生不少人际关系问题。由于我们习惯把自己的这些外部现象与自我认同联系起来,可能会认为它们能够如实地反映我们是谁。然而,这真的能够解释我们是谁吗?

如果我们尝试考虑「没有好或坏的身份」和「没有健康或不健康的身份」这两个概念呢?如果我们的身份是目前所有经历的全部呢?尽管我们与自己的职业、家庭、种族或生活方式等外部现象没有分离,但是我们对它们的解读实际上与内在的自己有关。事实上,我们会内在处理这些经历,并决定如何看待和认同自己。例如,我上述提及的求助人经常被父亲贬低和骂她笨,如果她没有把这种强加于她身上的描述识别为她的身份,并将此解读为遭受虐待的经历,她会为自己受虐待的童年感到难过和痛苦。透过这样做,她可以选择不认同这种描述。从这个层面来看,她除了拥有专业人士的身份,亦有一个在童年时期受过虐待的人的身份。因此,这并不等于她比别人逊色,而她亦能以一个更全面的方式看待自己。

正因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经历,我们都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这是由不同的经验累积而成。这些经历让我们作出自我定义,当中包括所有好的和坏的。我们实际上没有比别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让我们在生活中培养更多的觉察来专注和体验于所有的经历,这样才能欣赏自己真实的本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类有哪些「基本情绪」?为何这些情绪对我们十分重要?

当我们驾驶时,如果对面行车线的司机突然切入并险些撞车,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恐惧。在那短短的几秒,我们惊恐的情绪令我们作出自动反应,立刻扭动軚盘躲避以免意外发生。这种自动反应是与杏仁核活化有关,甚至在我们有意识地评估眼前的状况之前已对于威胁作出了反应。这是一个具有原始进化的的重要生存机制。恐惧是一种主要的适应性情绪,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静观对话中的开放性和同理心

作为一间商店的常客,我在购物经验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售货员。在这个星期,我到了这间店舖打算购买那件想买一段时间的商品。可是,当我一进店时,其中一位售货员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销一件我没有打算购买的东西。她不断地告诉我那件商品的好处,以及店舖现时举行的促销活动。她一直不停地说话,我过了一段时间才终于有机会告诉她我打算买什么。然而,她仍然锲而不舍地向我推销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并没有向我推荐我想购买的那件商品。最后,由于我与售货员之间缺乏联系,在没有足够的资讯和信心下,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购买。这就是在与他人对话时缺乏静观觉察的典型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