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如何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认知?

当我们面对挑战或困难时,通常都会经历各种负面情绪,如悲伤、焦虑或愤怒等。我们或许会很努力地摆脱它们,这也是人之常情。在经历这些负面情绪时,往往亦伴随着负面认知。譬如,一位被上司批评的员工可能会感到羞耻,并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如果我们尝试与朋友分享我们的负面情绪或负面认知,他们可能倾向建议我们进行正向思考,这样就会感到更加积极。然而,这实际上是说易行难。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摆脱这些负面情绪或认知,它们都难以消失。事实上,当这些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可以尝试接纳它们并以开放的心态来处理。那么,我们该怎样做?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白我们越是极力摆脱内在的负面情绪和认知,就越有机会被困于当中。相反,当它们出现时,如果我们承认它们并以接受和慈悲观察它们,这些感觉或想法就不会加剧。透过意向、好奇心和善意来看待我们的负面情绪和认知,将有助我们逐步走出恶性循环。事实上,部分消极的想法或感受可能因应当前的情况是有根据的。譬如,如果我其中一位求助人被诊断出患上癌症,她感到担心和悲伤是合理的。无论我们的负面情绪或认知是否有根据和合理,我们更适合随着它们高低起伏如滑浪一样,并非与它们对抗。

当承认自己的负面想法和感受后,我们就可以学习观察它们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在即时反应与负面情绪及认知之间创建一个空间。这种与负面情绪和认知的分离使我们不会认同它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安定心神知道这些感觉只是我们的感觉,这些想法只是我们的想法,它们有机会无法充分反映我们所面对的现实。结果,我们就能够减少因应当前情况作出冲动和非理性的行为反应。譬如,当我们的一位朋友两天没有回复我们的简讯时,如果我们能够观察自己愤怒情绪和认为自己被遗弃的想法,或许能够在向对方传送责备的简讯和解释这个情况的负面情绪和思想中建立一个空间。这样,我们可以探索其他能够解释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向另一位共同朋友发送简讯询问有关那位朋友的近况,看看他或她最近过得怎么样。

当我们能够在负面情绪和冲动反应之间创造空间时,就有更多机会反思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以上述的例子为例,尽管我们因为朋友不回复我们而感到愤怒和被抛弃,但同时亦反映出我们拥有人类的善良和与人联系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与这位朋友保持联系更加合适。然后,我们可以选择向那位朋友再发送另一个讯息,以便跟进早前的事宜。我们可能会发现对方在前两天非常忙碌,错过了我们的简讯。当他或她收到我们的第二个简讯时,我们或许会收到对方更真诚的回复。

如果我们未能恰当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认知,便很容易陷入无助和被困的状态。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选择不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行事,最终更有机会感到后悔并失去生命中宝贵的机会。如果我们希望拥有富有意义和成果的生活,那么学会明智地以适应性的方法来处理我们的负面情绪是尤关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