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如何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认知?

当我们面对挑战或困难时,通常都会经历各种负面情绪,如悲伤、焦虑或愤怒等。我们或许会很努力地摆脱它们,这也是人之常情。在经历这些负面情绪时,往往亦伴随着负面认知。譬如,一位被上司批评的员工可能会感到羞耻,并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如果我们尝试与朋友分享我们的负面情绪或负面认知,他们可能倾向建议我们进行正向思考,这样就会感到更加积极。然而,这实际上是说易行难。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摆脱这些负面情绪或认知,它们都难以消失。事实上,当这些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可以尝试接纳它们并以开放的心态来处理。那么,我们该怎样做?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白我们越是极力摆脱内在的负面情绪和认知,就越有机会被困于当中。相反,当它们出现时,如果我们承认它们并以接受和慈悲观察它们,这些感觉或想法就不会加剧。透过意向、好奇心和善意来看待我们的负面情绪和认知,将有助我们逐步走出恶性循环。事实上,部分消极的想法或感受可能因应当前的情况是有根据的。譬如,如果我其中一位求助人被诊断出患上癌症,她感到担心和悲伤是合理的。无论我们的负面情绪或认知是否有根据和合理,我们更适合随着它们高低起伏如滑浪一样,并非与它们对抗。

当承认自己的负面想法和感受后,我们就可以学习观察它们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在即时反应与负面情绪及认知之间创建一个空间。这种与负面情绪和认知的分离使我们不会认同它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安定心神知道这些感觉只是我们的感觉,这些想法只是我们的想法,它们有机会无法充分反映我们所面对的现实。结果,我们就能够减少因应当前情况作出冲动和非理性的行为反应。譬如,当我们的一位朋友两天没有回复我们的简讯时,如果我们能够观察自己愤怒情绪和认为自己被遗弃的想法,或许能够在向对方传送责备的简讯和解释这个情况的负面情绪和思想中建立一个空间。这样,我们可以探索其他能够解释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向另一位共同朋友发送简讯询问有关那位朋友的近况,看看他或她最近过得怎么样。

当我们能够在负面情绪和冲动反应之间创造空间时,就有更多机会反思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以上述的例子为例,尽管我们因为朋友不回复我们而感到愤怒和被抛弃,但同时亦反映出我们拥有人类的善良和与人联系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与这位朋友保持联系更加合适。然后,我们可以选择向那位朋友再发送另一个讯息,以便跟进早前的事宜。我们可能会发现对方在前两天非常忙碌,错过了我们的简讯。当他或她收到我们的第二个简讯时,我们或许会收到对方更真诚的回复。

如果我们未能恰当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认知,便很容易陷入无助和被困的状态。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选择不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行事,最终更有机会感到后悔并失去生命中宝贵的机会。如果我们希望拥有富有意义和成果的生活,那么学会明智地以适应性的方法来处理我们的负面情绪是尤关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