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果您正感到抑郁,可以尝试培养自我慈悲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外在环境感到绝望和无助是很常见。结果,他们可能在生活中失去动力,甚至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得知自己能够晋升到理想职位的机会很渺茫后,感到很抑郁。她觉得自己被困于目前的职位中,无法忍受对现时工作性质的主观厌恶。事实上,她最近参与数次应征面试都未能通过,无法找到另一份她可能喜欢的工作。面对目前的处境,她感到非常绝望,抑郁情绪日渐加剧。当感到更加沮丧时,她开始怪责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走出抑郁的状态,批评自己软弱无能。由于她并不接受自己的抑郁情绪持续加剧,她很努力为自己制定严格的生活习惯来「治癒」自己的抑郁症。她计划每天早上六时起床,然后到健身中心进行带氧运动和重度训练。她还打算阅读林林总总的自助书籍,帮助自己重新找回快乐。然而,她越是强迫自己严格地遵守所定的计划来改善情绪,就越缺乏动力去实行。对于未能完成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和任务,我的求助人感到极度绝望,不断反复思考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她如何能够从抑郁情绪走出来,并不再批判自我和强迫自己要再次感到快乐?

抑郁症患者通常都对自己有较低水平的自我慈悲,很多时候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成就或精神状态来评价自己。譬如,他们会认为陷入抑郁情绪是脆弱的表现。此外,他们也会感到强烈的孤立感,因为他们认定只有他们才会经历这种消极的状态,其他人都是快乐和成功的。事实上,他们往往会过度认同那些与抑郁情绪相关的负面想法,如他们觉得自己因为患上抑郁者而失败,亦因为找不到好的工作而毫无价值。

抑郁症患者需要在经历抑郁情绪期间培养自我慈悲。他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善待自己,放下对自己的任何批判,这是自我慈悲的三大元素之一。善待自己意味着我们容许负面事件发生在我们身上,并接纳我们的抑郁情况。对我上述的那位求助人来说,重要的是她要善待自己,不要为自己订下苛刻的常规活动。相反,她可以尝试放轻松,在抑郁症发作期间每天只计划进行一项愉快轻松的活动。如果她觉得精力太低而无法做任何事情,也可以让自己整天留在家中休息。

为了对自我有更多的慈悲,抑郁症患者可以做的第二件事是接受人类共同性的概念。他们需要明白一点,在生活中经历消极状态或面对障碍的不仅仅只有他们。事实上,人们面对生活困难和产生负面情绪是很常见的。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或为不同的问题感到挣扎。这个观点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在困难时期感受到与其他人的连结,减少孤立感。例如,我的那位求助人可能与她公司的其他同事联系后,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都面临和她相似的情况。毕竟在疫情过后,目前环球经济仍然不景气。

最后,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培养静观也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经历负面情绪时,我们不能忽视或压抑抑郁情绪。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度辨认这些状态。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与这些负面情绪一起「滑浪」,随着它们的高低起伏尝试与它们相处。我们不用因为情绪低落而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抑郁症并不能够定义我们。

透过培养自我慈悲,我们就能在经历抑郁状态下照顾好自己。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所经历的负面情绪并不去批判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走出抑郁的困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