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何透过静观来减少强迫症患者不断寻求再保证?

强迫症患者既有强迫思想,也有强迫行为。强迫思想是指出现不想要的入侵性想法、划面或冲动,它们会引致一个人感到焦虑和不适。强迫行为是指人们进行重复的心理事件或显着行为,从而暂时减少因强迫思想所产生的焦虑和不适感。 寻求再保证是其中一个常见于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然而,这种强迫行为常常被忽视。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天都会给母亲打很多通电话,询问对方有关她对朋友所给予的评论是否恰当,希望借此寻求保证。与其他形式的强迫行为一样,寻求再保证并不能阻止人们担心自己面临负面结果。譬如,我的求助人不断向母亲寻求保证,实际上是创造了另一个新的循环来解决强迫思想相关的焦虑。当给朋友传送简讯时,她会不停想着自己未能给予他们适当的评论。寻求再保证只是一种方法使她感觉到强迫思想得以解决。然而,每次当她出现这种强迫思想时,她就认为自己需要以同样寻求再保证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上,寻求再保证的问题在于强迫症患者永远也无法满足。以我的那位求助人为例,当她的母亲向她保证她对朋友的评论是适当的后,她又可能会担心母亲的判断是否准确,继而询问她的母亲是如何得出这个判断。当母亲告诉她如何得出这个判断后,她又有机会进一步质疑母亲是否道出真相。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因为强迫思想而感到非常焦虑,以及经常向我们寻求再保证,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首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与强迫症患者达成协议,表明不会回答他们寻求再保证的问题。其次,我们可以建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静观练习,练习静观有助他们抵抗强迫思想。透过静观,患有强迫症的人学会培养对自己的强迫思想、划面或冲动的认识。这样,他们开始更加意识到它们所引起的不舒服感觉和焦虑。对他们来说,当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强迫思想时,延迟对自己不适的感觉和焦虑作出反应是很重要的。这样,他们在觉察强迫思想和执行强迫行为之间创造了一个空间,学会在作出强迫行为前先等待一段时间,冲动也有机会因此而消退。

强迫症患者延迟作出强迫行为,也是一种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的表现。从这个意义来看,患有强迫症的人试图抵制自己的强迫行为有时是相当痛苦。通过静观,他们还可以学会与这些痛苦的感觉共存,以及接受在不作出强迫行为时经历不舒服的感觉。事实上,坚持运用静观来接受这种不适是值得的,因为从长远来说,他们不需要再被困于重复作出强迫行为的生活中。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