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何以觉察和那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相处?

如果我们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遇到一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或许很难避免遭受到他们操控。事实上,他们往往因对自恋的饥渴而透过吹嘘和欺凌的策略来控制他人,容易令身边的人掉进他们的陷阱中。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满足那位在游乐会中所认识的朋友的自恋需求,对方不论在社交媒体或是聊天群组都是一名活跃分子,不停地吹嘘自己,而她总是不假思索频繁地给予对方讚好或回应。她的回应和讚扬为对方带来了积极的鼓励,强化了对方相应的行为。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则倾向逃离某个社交群组,因为她不愿意再受当中一个拥有自恋特质的朋友所欺负。每当她受到欺凌时,她都会礼貌地作出回应,并且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实际上是感到不舒服和生气。有见及此,她的那位朋友认为她接受在群体中被他欺负和控制。假如我们倾向被困于他人的自恋策略,可能会持续地感到渺小和无助。此外,我们的自我形象也有机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正常交往。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应对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所使用的这些策略?

当我们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面对具备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时,需要反思自己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而作出自动化反应的举动。意思即是,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自动化反应培养觉察,例如不断地讚美和作出鼓舞人心的行为,或是在被欺负时过度顺从和包容对方。透过恒常的静观练习,我们将逐渐提升自己应对他们的能力,并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或感到不舒服和生气。面对这类型的人所采取的策略,我们可以多加注意自己作出的即时回应,并尝试退后一步延迟自动反应。当我们尝试给予自己一定的空间时,或许能够找到更适当的方式来回应他们,不一定需要离开社交圈子或即时断绝来往。

例如,当我的求助人留意到那位朋友在游乐会聚会上自吹自擂时,她可以选择忽略他的吹嘘,尝试不给予任何表扬或讚赏来强化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她亦可以在聚会中对他的细心举动作出正面的评价,如表扬他为场内的所有女士倒水。透过这种方式,她也许能够促进这位朋友在社交圈子中为他人服务的适应性举动。这种做法有助他以更正向的方式来与他人交往,避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自恋的慾望而行事。

另一个例子是,当我的求助人在朋友圈中被其他成员欺负时,她没有温顺地作出回应。相反,她可以对那位朋友说:「我理解你可能会因为我多次没有出席社交聚会而觉得不被尊重。老实说,我不希望因为我的缺席为你带来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最近我正处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忙得不可开交。当你这样取笑我的时候,我感到很不舒服和悲伤,而且这样对我们的关系没有任何益处。我希望下次你能够更直接地告诉我你的感受。」在这个情况下,我的求助人没有对那位欺凌她的人道歉,亦没有说出过分顺从的话。她以尊重的态度来体谅对方的感受,以及果断地与他建立适当的界限。当然,一个人能否在团体中说出这样的话,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如果他或她未能如此自信地作出应对,那么最好就是以忽略的态度来面对,而非过于顺从或不停道歉。

在上述的情况中,我们可以透过觉察自己自动反应的倾向来学习停止不断向那些拥有自恋特质的人道歉或逃避与他们接触。当我们能够理解到这类型的人的某种表现实际上与其内在的心理问题有关时,便能够尝试学习与他们建立联系而不是直接断绝关系。透过这样做,我们还有机会进一步帮助他们发展更具适应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很多从事航空业工作的人士,包括飞机师、空中服务员都因疫情而失业。当中有不少人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透过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开展新的事业。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飞机师在失业后考获公车驾驶执照,并成功转行成为公车司机。他的灵活性启发了我们无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内束缚自己。好消息是当任职了几个月公车司机后,他又重新获得飞行员的工作。人类很容易运用左脑来进行标记和分类,以便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你能读懂以下这句句子吗? “It is siltl unerctian taht wehn the pdnameic wlil be stetled” 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阅读这句句子,因为大脑能够协助我们的感知进行强大的模式识别。在很多情况下,大脑令我们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图案或模式,并创建了自己的故事。就好像当我在上班的途中碰到一位朋友并向她挥手,但她没有向我作出回应,假如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我可能便会开始反复思考,认为自己上个月传送的讯息惹她生气,对方很有可能想和我绝交。由于我的大脑擅长识别不同的模式,因此我会自动化地尝试寻找自己与这位朋友在相处上是否存在任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可能从未存在。我的那位朋友可能只是忙着思考当天早上的会议而没有看到我与她打招呼。结果,这种强大的模式识别有机会让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例如焦虑和沮丧。 从许多东方思想学派的角度,「自我」很有可能是一种幻象,或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推论而得出的。人们倾向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大脑中的模式识别功能来创建自己的图像。譬如,当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对他人友善,便会看到自己的性格模式,把自己视为友善的人。但是,当我们对某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固定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结果,我们会因为自己不友善的态度和行为而感到羞耻,甚至严厉地作出自我批判。事实上,这个人可能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我们反感,如果我们仍然善待他或她,也许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倾向依据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来定义自己,好像是我们比别人更聪明和更成功或别人比我们更聪明和更成功。这样的话,我们很大可能陷入一个陷阱,就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持续对自己感到不满。我们被困在自己创造的「自我」中,却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摆脱这种「自我」的幻象呢? 我们需要学习减少运用自己的思想或对自己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尝试把模式识别的倾向视为大脑中的事件,而非事实。透过这种方式,我们所看到的「自我」便不会是固定的。以上述的例子为例,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得友善或不友善。当没有刻板的自我形象,我们将会更灵活地看待自己,从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绝对有一个「自我」,而且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自我」。在面对疫情和生活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下,我们可以运用对自我形象的灵活性来增强心理韧性,为自己创造更多新的机会。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