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何以觉察和那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相处?

如果我们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遇到一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或许很难避免遭受到他们操控。事实上,他们往往因对自恋的饥渴而透过吹嘘和欺凌的策略来控制他人,容易令身边的人掉进他们的陷阱中。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满足那位在游乐会中所认识的朋友的自恋需求,对方不论在社交媒体或是聊天群组都是一名活跃分子,不停地吹嘘自己,而她总是不假思索频繁地给予对方讚好或回应。她的回应和讚扬为对方带来了积极的鼓励,强化了对方相应的行为。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则倾向逃离某个社交群组,因为她不愿意再受当中一个拥有自恋特质的朋友所欺负。每当她受到欺凌时,她都会礼貌地作出回应,并且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实际上是感到不舒服和生气。有见及此,她的那位朋友认为她接受在群体中被他欺负和控制。假如我们倾向被困于他人的自恋策略,可能会持续地感到渺小和无助。此外,我们的自我形象也有机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正常交往。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应对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所使用的这些策略?

当我们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面对具备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时,需要反思自己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而作出自动化反应的举动。意思即是,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自动化反应培养觉察,例如不断地讚美和作出鼓舞人心的行为,或是在被欺负时过度顺从和包容对方。透过恒常的静观练习,我们将逐渐提升自己应对他们的能力,并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或感到不舒服和生气。面对这类型的人所采取的策略,我们可以多加注意自己作出的即时回应,并尝试退后一步延迟自动反应。当我们尝试给予自己一定的空间时,或许能够找到更适当的方式来回应他们,不一定需要离开社交圈子或即时断绝来往。

例如,当我的求助人留意到那位朋友在游乐会聚会上自吹自擂时,她可以选择忽略他的吹嘘,尝试不给予任何表扬或讚赏来强化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她亦可以在聚会中对他的细心举动作出正面的评价,如表扬他为场内的所有女士倒水。透过这种方式,她也许能够促进这位朋友在社交圈子中为他人服务的适应性举动。这种做法有助他以更正向的方式来与他人交往,避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自恋的慾望而行事。

另一个例子是,当我的求助人在朋友圈中被其他成员欺负时,她没有温顺地作出回应。相反,她可以对那位朋友说:「我理解你可能会因为我多次没有出席社交聚会而觉得不被尊重。老实说,我不希望因为我的缺席为你带来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最近我正处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忙得不可开交。当你这样取笑我的时候,我感到很不舒服和悲伤,而且这样对我们的关系没有任何益处。我希望下次你能够更直接地告诉我你的感受。」在这个情况下,我的求助人没有对那位欺凌她的人道歉,亦没有说出过分顺从的话。她以尊重的态度来体谅对方的感受,以及果断地与他建立适当的界限。当然,一个人能否在团体中说出这样的话,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如果他或她未能如此自信地作出应对,那么最好就是以忽略的态度来面对,而非过于顺从或不停道歉。

在上述的情况中,我们可以透过觉察自己自动反应的倾向来学习停止不断向那些拥有自恋特质的人道歉或逃避与他们接触。当我们能够理解到这类型的人的某种表现实际上与其内在的心理问题有关时,便能够尝试学习与他们建立联系而不是直接断绝关系。透过这样做,我们还有机会进一步帮助他们发展更具适应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