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第五波疫情暂时放缓后,您准备好追求新生活吗?

鑑于最近各项社交距离措施的限制有所放宽,学生开始回复面授的课堂、企业逐渐暂停员工在家工作的安排、大家亦可以出外吃晚饭,各种日常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只需要稍作调整便能够在放宽长期的限制后轻松回复正常生活。然而,因限制措施而受到严重影响的人士,有机会在看到其他人迅速再次投入正常生活而感到沮丧。事实上,由于就业市场可能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升温,这些人可能无法即时找到新的工作。另一个例子是某些行业的客户有机会因为疫情爆发而大幅减少,即使放宽社交距离限制后也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让业务重上轨道。对于那些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来说,朋友邀请他们参加聚会可能令他们面对不少的挑战和烦恼,甚至因为放宽实行多时的社交距离措施而对需要再与朋友见面感到非常焦虑。

尽管疫情稍为放缓,但是很多人在措施放宽后仍然未能恢复正常生活,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困惑和忧虑。他们希望回复以往如常的生活,甚至追求更丰盛和成功的新生活。可是,他们越是渴望一切尽快恢复正常,越是感到沮丧和失望。事实上,一个人能否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调整自我过回正常的生活或追求新生活的背后存在很多不能控制的因素。考虑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以平静和镇定的心冷静下来。事实上,我们需要接受自己是谁,以及现时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以自我慈悲的态度来接受当前自己的情况和条件。例如,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因没有学习新的技能而找不到新工作,他或她便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对自己慈悲。有了这种对自我的接受,这个人就可以更谦卑地参加一些课程来增值自己,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这样,这个人在求职的期间可能会变得更加灵活,能够尝试在不同行业或领域里申请一些入门要求较低的工作。

在我们接受了自己当前的情况或条件后,有可能需要为作出转变而进行一些基本的活动或任务。对我们而言,全神贯注参与这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全情投入参与活动或进行任务时,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表现、加强学习的效果或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专注于日常活动有助我们稳定情绪,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当下,便会减少对未来的反复思考和忧虑。为了增加我们能够全神贯注参与日常活动,我们可以透过每天练习静观来培养专注力。一个简单的静观练习是我们以全然接受的态度来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并且不带任何批判。当我们发现自己分心时,只需要承认自己走神,然后再次把自己的注意力带回自己的呼吸便可。透过恒常地进行静观练习,我们能够更频繁地保持专注并活在当下。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Carl Roger所言,我们只有接受那个真正的自己才能作出改变。无论你在第五波疫情后身处什么位置,请保持耐心和以自我慈悲的态度来接受当前的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