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如何能够与自己的伴侣和朋友建立亲密的联系?

最近這幾個星期,因應香港的社交距離限制逐步放寬,很多人能夠享受大型的社交聚會,並熱衷於把聚會和派對的照片分享到社交媒體上。然而,對於那些比較內向的人來說,當他們看到這些照片後,會發現自己並不屬於任何大型的群體,開始產生自我懷疑。內向的人比較喜歡在小型的聚會上建立親密關係或享受一對一的交流。事實上,他們的取態並非不正常,而且在小型的群體中建立親密的聯繫是絕對健康的。如果你也是一個內向的人,如何與自己的伴侶和朋友建立親密的聯繫?

矛盾的是,如果想與某人發展和建立親密的聯繫,你需要培養自己的自主權。也就是說,你需要在政治、金融和娛樂等不同方面擁有自己的看法。譬如,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雙方對自己政治立場要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時要尊重對方的立場,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如果別人嘗試說服或影響我們的想法、要求我們給予東西、試圖控制我們或不尊重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以自主權來作出回應。假如你面對這些情況,你需要堅持自己的意願和決定,避免因害怕被拋棄而迎合對方。你需要有能力因自己的意願而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當你與別人交流時,很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的意識帶回當下的經歷中。有時候,其他人可能會嘗試把你拉進自己的想法中並希望藉此影響你。你需要讓自己紮根於自己的經歷,才能充分體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你便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偏好。

對於那些傾向容易被他人說服或受影響的人,你需要增強對自己的身體感覺的關注和對自己的立場進行反思。你可能需要對自己說:「我不一定要同意他人的說法,這是可以接受的」、「你與我是不同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很親近」。事實上,在親密關係中擁有自主權的人往往能夠得到對方更多的尊重。因為,對方會尊重你是誰,以及與最真實的你建立連繫,這是在親密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如果你傾向犧牲自己的需求並對他人事事表現得順從,對方可能不會與你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他或她可能只會把你當作可以滿足自己需求的人。例如,很多內向的人都會抱怨朋友或伴侶只會透過披露自身的不幸來尋求情感上的支持,當自己嘗試作出相向的交流,對方並沒有花時間聆聽自己的痛苦或提供情感上的支援。

除了自主性外,你還需要對親密關係中的朋友和伴侶培養同理心,從而了解他們的觀點和感受。在調節對方的情緒時,你需要穩定心神。這樣,你便不會被他們的情緒所淹沒。

當你與他人交流時,我們需要多加留意對方的言語和非口頭語言,以及他們的情緒和想法。在傾聽他人的時候,我們要把注意力帶到自己的身體和非口頭語言,以保持紮根。透過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並調整他們的情緒,便能向對方表示同情。同樣重要的是你要提醒自己,你是自己的「自己」,不必為了同情對方而要求自己一定同意對方。

當你能夠保持你的自主權,以及對你的伴侶和朋友培養同理心時,便能享受更深層次的親密關係。這種緊密的聯繫是難以在社交聚會與一大群朋友中建立的。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實際上這是沒有什麼不妥。因此,忠於自己來享受你愛的社交模式!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脆弱性并不是弱点,当我们敞开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对失败或挫折时,身边亲密的人常常告诉我们要变得强大或坚强。例如,一位女士发现丈夫有婚外情后,她的女性朋友都劝她要坚强并与丈夫分居。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职的机会时,他的好朋友建议他不要把这件事放下心上,应该要忘记它并变得强大。然而,当这些人面对损失和挑战期间未能接触自己的内心感受,常常会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们否认自己受到伤害或无视伤痛时,就难以安定心神并开始「行尸走肉」的生活。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敞开心扉面对自己的脆弱性并不容易,因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响,我们往往在情感上显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触我们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可怕的,因为我们可能想向别人表明我们不在乎失败或挑战,它们不会使我们心碎。有时候,如实地面对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关于爱人、升迁或健康问题,我们都可能觉得十分困难。

没有时间进行静观练习?把非正式的静观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

现今,很多人都了解恒常进行静观练习的好处,如增强集中力及注意力、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诉我,他们总是因为忙碌的日程而很难进行恒常静观练习。有时候,即使在假期期间,人们都不太愿意花时间进行正式的静观练习,如身体扫描、静观呼吸和静观运动等。他们可能对静观练习不太感兴趣,反而选择去看一出电影或是到访最喜欢的餐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定期练习静观来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减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错误。但是,她还是无法承诺每天都进行简短的静观练习,当中的原因可能是在进行这些简短的练习后不会立即产生显着的效果。如果进行三十至四十分钟的静观练习太过繁重,我们可以如何把静观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身份与愤怒

Andy Warhol 曾经说过:「未来每个人都会成名15分钟。」随着各类社交媒体、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们都可以轻松发布自己的创作。在这个时代,借助各种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可能被放大。事实上,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习惯可能使很多人产生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当我们试图在这些社交平台创建一个理想的形象时,便有机会过度认同它并依附于我们所认为的「自我」。这样,我们就如被困于一个自己亲手建造的牢笼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热衷于每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素材来制作帖文几乎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通常,他从事有趣的活动是为了稍后可以制作和发布一则引人入胜的帖子。然而,这令他难以真正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发表了一则尖酸的负面评论。他为此感到非常生气,并与对方展开一场激烈的「网路战争」。这次冲动的行为损害了他的声誉,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尽管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但是已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