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当我们尝试回答「我是谁」这条问题时,很容易会陷入二分法的思考陷阱,例如我们可能会以性别来标籤自己,把自己区分为男性或是女性。另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把自己形容为内向或是外向的人。这种分类的需求是一种本能,人们会倾向把事物进行分类或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因为这样做就能减少不确定性以及将可预测性最大化。透过分类的方式来对自我作出定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但是如果只是用这种方式定义自己,就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来判断的思想陷阱。例如,一个人觉得如果自己不能在今年年底之前获得晋升的机会,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尽管为自己订立明确目标或是以二分法的思维来定义自己时存在缺点,我们有时候亦需要拥有具体的目标。例如,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就需要订立目标,以便参加公开考试时能够达到衔接首选大学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过于认真对待这个具体目标,或是尝试就能否达成目标来定义自己时,很有可能会受到情绪困扰。如果我们无法实现所订立的目标,难免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倘若希望实现的目标与自己所达成的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我们便会倾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失败者。

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另外一个方法是采取相反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我们尝试不把自己定义在具体的类别中,认为没有明确的「我」。我们只是一直探索和体验生活,并尝试享受当中的过程。这样,当我们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时,便能放开利用把事物进行分类的倾向,减轻忧虑。就好像一位年轻的成年人尝试放下获得理想工作的期望,以享受和活在当下的心态来应对小组面试的过程。但是,如果他选择采取极端的做法,不把面试当作一回事,便可能没有任何具体计划来准备如此重要的面试。他亦有可能不打算为获得理想工作而制定任何具体目标。事实上,除非我们是古代大师,否则有时候亦不能不具体地定义自己,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在生活中确立一些具体的人生目标。

也许我们还未能实现某些目标,或是在生活上遇到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但仍能从中获得智慧和自我洞见。实际上,具体分类和定义自己的倾向有时会促进自我的发展和成长。正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人生中的困难,我们才能学习和进步,苦难让我们演变成新版本的自己。

「我是谁?」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亦因人而异。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所指的是让我们充分体验生活,而不过分认真地对待自己期望和预定的目标。同时,我们亦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立场预早计划,为自己订立具体的目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类的方式来定义自己,但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放弃这些分类。事实上,无论选择哪种方法,亦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内在的自己,细心留意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或许会得到一点启示。也许我们可以一辈子不停地问自己到底是谁,而事实上真正的「我」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我们都一直在进化。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与童年创伤有关潜在的逃避机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于难以忍受与他人联系所带来的情绪,因此在不自觉下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场合。除此之外,他还有酗酒的习惯,希望透过酒精来摆脱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事实上,他的父亲在他童年时期经常虐待他,常常因为一些琐碎的事而责骂他,甚至对他作出体罚。在整个童年时期,他学会了建立一种应对机制,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力逃避父亲和任何有机会被虐待的情况。另外,他还学会了逃避任何可能触发与他童年虐待相关情绪的场合,例如受到负面评价和批评的情况。其中一个例子是当他曾经被一位同事欺凌后,他会因为担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创伤经历的记忆影响,不愿意出席任何公司团队的聚会。

为什么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发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当发现没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没有邀请她出席聚会时,便会确信自己没有人爱和没有价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丧。她在生活上倾向执着于一些次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会引发起她各种负面的想法,例如别人都不喜欢她或孤立她等。譬如,当她的同事告诉她他们有自己的午餐聚会时,她便会认为自己被孤立,甚至认为对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当她的朋友要求她为自己做事时,即使她内心深处不想这样做,但是她仍然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取悦他们。事实上,她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爱护和关心,以至于很难向他人说「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应该别人珍惜的正向特质和强项。为什么她对自己不配被爱和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