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临床心理学家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期间改变求助人大脑中的神经网路,从而减轻症状或作出行为上的改变。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上的体验是由透过大脑中的两个过程作为中介,一个是神经过程,也就是我们基因构成和进化的过程。而另一个过程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互动,大脑中的回路会不断地形成和发展。事实上,人类的大脑会透过我们与他人正面和负面的互动而不停地发展。

假如一个人在童年发展的时期被剥夺或受到虐待,他或她的大脑神经网路可能会发育不良、无法调节或被瓦解。这有机会导致出现各种精神疾病的症状,例如抑郁症、焦虑症或强迫症等。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成长,在生活中有不同的体验和刺激物,他或她的神经网路便会更加丰富,亦能得以调节和整合。这个人的情绪会更加稳定,并且有能力应对不同的压力和挑战。

事实上,心理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养育关系,它能够为大脑的改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近年的研究显示我们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说,当我们不断地透过体验和学习,神经回路有可能持续地发展。而临床心理学家和求助人之间建立培育关系的经验,有助求助人的大脑开发了新的神经回路。例如,对于一位难以调节情绪的求助人来说,治疗师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就调节情绪起到示范作用。当求助人在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负面情绪,并被临床心理学家成功调节时,他便学会了必要的情绪调节技能,这种临床心理学家和求助人之间的互动便能充分丰富求助人大脑的神经发展。

对于那些拥有创伤经历并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求助人而言,他们大脑中的神经网路可能已经瓦解,因此在行为、情绪、感知和认知之间缺乏连系。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家会帮助这类型的求助人把这些不同的神经网路在大脑中整合,让行为、情绪、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神经网路整合和互相交流。

临床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心理治疗能够从脑神经科的角度来理解,事实上,心理治疗能够有助发展求助人的大脑、整合神经网路和增强神经可塑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