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发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当发现没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没有邀请她出席聚会时,便会确信自己没有人爱和没有价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丧。她在生活上倾向执着于一些次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会引发起她各种负面的想法,例如别人都不喜欢她或孤立她等。譬如,当她的同事告诉她他们有自己的午餐聚会时,她便会认为自己被孤立,甚至认为对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当她的朋友要求她为自己做事时,即使她内心深处不想这样做,但是她仍然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取悦他们。事实上,她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爱护和关心,以至于很难向他人说「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应该别人珍惜的正向特质和强项。为什么她对自己不配被爱和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从童年时期与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顾者)互动而开始建立,这些信念是透过一些内部和外部反复思考的模式逐渐发展。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我们童年时一直批评我们十分丑陋,我们便会拥有「我很丑陋」的信念,并反复地获得父母的认可。更重要的事,我们一生中可能在脑海中重复地出现这些想法。例如,当我们认为自己十分愚蠢并且考试不合格时,便会倾向确认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与信念存在矛盾的证据。如果我们重复利用自己的负面信念来过滤我们的世界,这些信念会因为我们的反复确认而变得愈来愈强大。简单而言,如果我们以某种方式思考自己、别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们便会越相信它。

当一个信念形成时,我们会倾向于寻找证据来证实它,而忽略了反驳的证据。这就是人类常见的认知偏误的其中一种——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例如,当一名营业员在业务过程中失去了一位客户时,如果这个人的核心信念是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人,便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位营业员会摒弃或忽略其他的反证,譬如当另一位客户满意地向他或她购买产品,别人也有机会把这次交易视为运气好或偶然发生的事情,没有重视其良好的销售技巧和拥有足够的产品知识。

除此之外,人类普遍地会更加关注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负面信息,这就是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人们都会倾向优先关注负面的资讯,而非正面的资讯。这个现象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的媒体都很少报导正面新闻,因为人们总是对因为人们往往对负面新闻更感兴趣。当我们阅读一篇关于某位名人的正面报导时,我们有机会很快就忘记了这篇报导的内容。然而,当我们阅读有关某歌手犯罪或婚外情的报导后,往往都会印象深刻。事实上,背后的原因是与人类的生存机制有关。由于我们需要为面对威胁时作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作好准备,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于负面的讯息。在童年时期,我们会更关注主要照顾者对我们的评价或批判,因为我们需要完全依赖他们。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不同的核心信念,而这些信念就像是我们感知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有色镜片。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摆脱这些偏见,但是仍然需要学习觉察和了解这些核心信念如何影响自己的感知和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