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发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当发现没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没有邀请她出席聚会时,便会确信自己没有人爱和没有价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丧。她在生活上倾向执着于一些次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会引发起她各种负面的想法,例如别人都不喜欢她或孤立她等。譬如,当她的同事告诉她他们有自己的午餐聚会时,她便会认为自己被孤立,甚至认为对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当她的朋友要求她为自己做事时,即使她内心深处不想这样做,但是她仍然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取悦他们。事实上,她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爱护和关心,以至于很难向他人说「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应该别人珍惜的正向特质和强项。为什么她对自己不配被爱和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从童年时期与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顾者)互动而开始建立,这些信念是透过一些内部和外部反复思考的模式逐渐发展。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我们童年时一直批评我们十分丑陋,我们便会拥有「我很丑陋」的信念,并反复地获得父母的认可。更重要的事,我们一生中可能在脑海中重复地出现这些想法。例如,当我们认为自己十分愚蠢并且考试不合格时,便会倾向确认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与信念存在矛盾的证据。如果我们重复利用自己的负面信念来过滤我们的世界,这些信念会因为我们的反复确认而变得愈来愈强大。简单而言,如果我们以某种方式思考自己、别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们便会越相信它。

当一个信念形成时,我们会倾向于寻找证据来证实它,而忽略了反驳的证据。这就是人类常见的认知偏误的其中一种——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例如,当一名营业员在业务过程中失去了一位客户时,如果这个人的核心信念是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人,便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位营业员会摒弃或忽略其他的反证,譬如当另一位客户满意地向他或她购买产品,别人也有机会把这次交易视为运气好或偶然发生的事情,没有重视其良好的销售技巧和拥有足够的产品知识。

除此之外,人类普遍地会更加关注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负面信息,这就是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人们都会倾向优先关注负面的资讯,而非正面的资讯。这个现象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的媒体都很少报导正面新闻,因为人们总是对因为人们往往对负面新闻更感兴趣。当我们阅读一篇关于某位名人的正面报导时,我们有机会很快就忘记了这篇报导的内容。然而,当我们阅读有关某歌手犯罪或婚外情的报导后,往往都会印象深刻。事实上,背后的原因是与人类的生存机制有关。由于我们需要为面对威胁时作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作好准备,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于负面的讯息。在童年时期,我们会更关注主要照顾者对我们的评价或批判,因为我们需要完全依赖他们。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不同的核心信念,而这些信念就像是我们感知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有色镜片。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摆脱这些偏见,但是仍然需要学习觉察和了解这些核心信念如何影响自己的感知和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