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社交媒体成瘾的特征是人们无法控制使用社交媒体的冲动,多次尝试控制和减少使用社交媒体但都未能成功,以及因过度使用而对生活其他重要的领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沉迷于社交媒体,使用社交媒体会产生令他愉悦的感觉。相反,如果停止使用社交媒体,则会引起令人不安的感觉。当他尝试放弃使用时,只要有某些刺激(例如手机弹出通知)便会让他故态复萌,不停继续使用。

为什么社交媒体如此容易令人上瘾?社交媒体的设计对用户产生多巴胺诱导的作用,就好似在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中赌博和吸毒上瘾的机制一样。研究指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生活和接受别人的讚好激活了大脑内的奖励系统,而这种刺激正面地强化了参与分享活动,大量多巴胺伶使用者从发布贴文或照片中获得即时的奖励 —— 愉悦的感觉。谁不想用很少的努力就能得到朋友的更多关注和认可?事实上,有些人甚至花很多精力来创造与享受休閒活动有关的有趣贴文,而分散自己在当下享受该活动的専注力。

研究显示当我们的分享专注于自己的时候,我们大脑内的奖励回路是更加活跃的。由于使用社交媒体主要是分享自己的成就或是炫耀自己的生活,而不断地自我表露具有更高的多巴胺诱导作用,因此社交媒体是非常容易上令人上瘾。谁不喜欢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自我营销工具来增强我们的自尊心,并同时满足我们对积极关注的需求?

就像在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中描述一样,社交媒体的使用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社交媒体设计师的出发点是希望我们不用受地域的界限来与朋友联系。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社交媒体的成瘾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防止自己上瘾。例如,你可以选择关闭社交媒体的所有通知,防止自己对查看讯息的冲动作出即时的反应。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太多时间,那么现在就应该远离电子产品,进行一些社交或户外活动,给自己空间来好好照顾当下的内在自我。就让我们参加不同的社交聚会和与大自然的「约会」,利用不同的感官享受一下,而不是单单透过手机去看这个世界。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