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

另一边厢,一个社交媒体用户可能甚少发怖与有关自己的成就和正面的生活。这个人也许不是没有时间发布贴文,亦不是否认社交媒体的功能。这类型的用户可能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其他人不会认同自己的正向特质。事实上,这类型的用户并不罕见,他们可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士、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义工、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可是,在取得成就的背后,他们依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另外,他们有机会遭受不同的困扰,例如社交焦虑、演出焦虑或持续地怀疑自我。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抓住永续存在自我的例子,但这次是比他人逊色的自我。

抓住永续存在自我的幻象有机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来支持「自我」。例如,一个长期自卑的人有机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怀疑,这样可能会增加他或她的焦虑,影响他或她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结果,这个人或会因无法妥善管理工作项目而受到上司的批评,支持了他或她对自我感到自卑的错觉。事实上,在我们的存在中,难免会面对失落、痛苦或令人感到透不过气的困难。这些损失或困难可能会为我们在渴望确定性或永久性中带来不少挑战。正正因为这种无常,我们倾向抓紧自己或其他事业的恒常性,希望摆脱无常的现实。例如,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在特定情况下对另一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人们一向认为他或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可能没有看到人类实际上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如果我们渴望摆脱自我比他人优秀或逊色的幻象,我们需要明白「自我」是无常的,并且依赖于身处的环境条件。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有不同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亦有优点和缺点。因此,没有人会比他人优秀或逊色。透过接受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会走出抓住永续存在的自我的牢笼,尝试放弃以固定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假如我们能够放下「自我」和活在当下,不过分在意「自我」,或许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和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便能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更充分地恢复生活的自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我们作出的判断与「现实」之间的相对性

我们在生活中都无可避免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损失,例如是失去所爱的人、工作,甚至是健康的体魄,这些损失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经历十分复杂的情绪。有时候,我们会质疑为什么自己需要面对这些损失,渴望找出背后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也会难以接受自己面对失去的事实,并且饱受折磨经历哀伤的过程。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上面对的损失不只局限于真正失去自己重视的人或事物。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现实」超出自己的预期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时,我们也有机会面临损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发现那位似乎看中她的男同事原来是一位好色之徒,而且非常擅于操控他人,她因此而感到非常沮丧。当觉察到这一点后,她为自己曾长期与这位男同事建立暧昧关系,并渴望有进一步的发展而经历了悲痛的过程。除了悲伤,她的内心也充满愤怒,不断质问自己为什么被困于这段暧昧关系中这么久,自己却无法意识到「现实」。但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