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与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相处时,培养静观是很重要的

我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他几乎每天在办公室都被那位看起来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上司欺凌。每当他的上司经过他的座位时,她都会拿起一些物件然后肆意批评他。例如,有一天早上,当她经过他的座位时,她评论他的西装颜色非常不专业,批评他对职场服装要求没有任何常识。在另一个例子中,我的求助人向上司提交项目计划书。但是她在没有认真阅读及进行彻底研究的情况下,批评他对计划一无所知,并且作出严厉的负面评价。然而,我的求助人实际上在递交计划书前曾谘询过数位同事的意见,他的同事们都称讚计划书的质量非常高,以及充分表现出他对相关领域有透彻的理解。鑑于我这位求助人的性格特质,每当受到上司的批评时,他总是表现得极度顺从和软弱。除此之外,当上司试图要求他负责超出其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时,他也不知道如何拒绝。我这位求助人如何与这位上司相处,以便他能够在职场上更加保护自己?

如果我的求助人不希望在与上司相处的期间被操纵和受到欺凌,他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惯性倾向和对方的行为模式会影响他的判断和思维。要培养这方面的意识,他需要恒常地练习静观。当我的求助人能够培养静观觉察,在上司欺负或操纵他时,他就更有机会注意到内心突然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譬如,面对上司评论他的衣着打扮时,他留意到自己感到伤心和羞耻,下一步就能开始反思自己的这些感觉。当他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时,或许意识到他实际上接受了上司的评价,认为自己的衣着品味非常差。事实上,透过培养静观觉察,我的求助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收到上司的负面评论后,马上希望重新撰写另一份计划书。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反思自己的惯性倾向,无需过于迁就去重写计划书。

通过恒常进行静观练习,我们就能逐步发展和培养在上述例子中提及的静观觉察,从而以此与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相处和互动。我们可以每天进行不同的正式静观练习,例如静坐练习、身体扫瞄或静观步行等。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多培养静观,包括进食、刷牙或洗澡时。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培养静观需要毅力和持之以恒地练习。这是一个无止境的练习,有助我们避免跌进自恋者的陷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