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与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我们日复日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却鲜有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作出反思。我们可以透过健康饮食和定期进行体能锻鍊来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可能把所有精力投放于自己的工作或家庭,忽略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无论我们在过去如何生活,都很少反思自己的存在和生命即将终结的可能性。随着疫情于2020年在全球爆发,不少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开始反思生命的有限及存在意义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在疫情大流行的期间,我们就会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以及是否会因受感染而死亡的确存在不确定性的。在接种疫苗后,因受感染而死亡的不确定性会降低。近日,部分的人表示宁愿早点受到感染,在没有足够的空缺下便有机会不用被送往隔离。比起面对未来会否因受感染而被送往隔离的不确定性,有些人更渴望透过受感染获得不会被送往隔离的确定性。然而,对于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或特定年龄层的人来说,因感染而死亡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这样,很多人仍然感到非常焦虑。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Joel Vos的说法,每个人在生活中对确定性也有不同的需求。譬如,有些人可能希望对受感染的风险、死亡率和治疗方案获得高度确认;有些人则在这些方面能够容忍更多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根据Vos所提出的观点,当一个人对确定性的需求与他或她实际的确定性水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时,其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个人对确定性的需求愈是未能满足,他可能遭受愈多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也就是说,一个人愈有能力容忍不确定性,他或她的心理健康就会比较良好。

为什么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一个原因可能与一个人以往面对不确定性的经历有关。如果这个人在以前的生活中曾经面临过巨大的不确定性,那么他或她可能会因目前疫情所面临的不确定而承受较少的压力。另一个原因令人对不确定性有更高的容忍度,可能是这个人正在活出自己生活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具备意义,而他或她正在从事有意义的活动,这个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可能会更高。

在疫情下,我们可能需要面对与健康相关的威胁、财务稳定性,以及生活其他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学习如何接受不确定性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以全然接受和不带批判的心态来拥抱这些与不确定性相关的任何情绪。当我们学习如何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接受生活中更多的不确定性的时间,也可能在这个困难时期探索更多的选择来寻求生活的意义。我们可能开始从事更具意义的活动,例如是进行艺术创作、建立更多的社交联系或探索自己更深入的内心世界。尽管我们在这段充满困难的时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正在变得更加坚强,因为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会逐渐增强,就让我们尽最大努力来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