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通常都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家庭角色或性别来定义自己。对我而言,我是一名已婚的女临床心理学家。我们倾向以自己对社会作出贡献或维持生计的工作来为自己的身份作出定义。这样,我们很容易会被限制或困于自己所认同的角色当中。例如,一位中年的女性可能会认定自己是一名家庭主妇,应该要时刻保持家里清洁整齐,并且每天都要为家人烹调各种的美食。除此之外,她可能非常重视孩子学业上的成就,因为她认为这是反映自己作为一位母亲是否称职的表现。事实上,对于那些没有小孩的中年女性来说,她们也有机会因性别的身份认同而被他人评价,而且这是十分常见的。
分类存档:Uncategorized
透过创造力来寻求自己的强项,并在生活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发现自己在职场上表现得非常退缩和害羞,受社交焦虑问题的困扰。他对于自己在投资银行领域的工作感到极度不适应。由于他认为自己即使是从商学院毕业,但是对于金融方面的知识仍然非常有限,因此非常害怕与其他的同事交谈。透过深入的讨论,他发现自己对于商业和金融的范畴完全不感兴趣。事实上,当初选修商科也是他的父亲所建议的。在他大学毕业后,他和父亲都认为自己唯一应该走的道路就是在商界里工作和发展。
你在独处的时刻感到自在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对于挚友突然离世而感到相当悲痛,正在经历哀悼的过程。由于这位密友是她生意上其中一位的合作夥伴,她与这位密友的亲戚或朋友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她只是从其他的生意夥伴的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更无法参与这位好友的葬礼来与对方道别。这位求助人只能自我哀悼,她认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对这位挚友突然离世的感受。由于普遍的价值观都认为人不应为自己的得失而有太大的情绪起伏,甚至需要时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位求助人像平常一样准时上班,表现得没有因这件事情而经历任何负面情绪。她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更出席很多不同的社交聚会和活动。她认为这种分散自己注意力的策略是让自己渡过悲伤时刻的最佳方法。然而,在她的好友过世的两年后,她前来进行心理治疗。当谈到这一位好友时,她仍然无法阻止眼泪不停流下来,在会面的期间放声痛哭。事实上,这位求助人的防御策略实际上阻止了自己经历哀伤的过程,并有机会因此延长了自己的丧亲之痛。
从电影《梅艳芳》反思我们的追忆与生活的无常
最近,不少人都谈论传记电影《梅艳芳》,很多看过这出电影的人都不禁回想起梅艳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时期那个充满活力的香港。作为香港人,我们会因梅艳芳的恒毅力、多样性、勇气和乐善好施的精神而称她为「香港女儿」。虽然梅艳芳出身卑微、与父亲失联,以及经历爱情的失败,即使她「伤痕累累」仍努力为生命拼搏。看过这出电影的人除了为香港这位传奇人物感到悲痛外,也许同时追忆自己过去的人生。除了我们和梅艳芳的精神,我们还可以肯定一件事,就是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无可避免地面对种种无常,并需要学习接受生活中所有的无常。
你是否正在处于一段缺乏界限又纠缠不清的关系中?
很多我的求助人都被困于与他们重视的人的亲密关系中,当中可能包括父母或伴侣。以一名几乎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完完全全地依赖自己的丈夫的女士为例,他的丈夫要求她结婚后要成为一名家庭主妇。这位丈夫在各个方面都会控制自己的妻子,譬如是经济上、社交上,甚至在家庭聚会上。这名妻子需要先获得丈夫的同意,才能出席与朋友之间的聚会。即使是家庭聚会,丈夫也会协助妻子组织,像是安排日子或挑选餐厅等。此外,丈夫从来不会给予妻子家用或零用钱,只是会为对方支付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的费用,并没有赋予她使用金钱的权力。在移民的期间,由于妻子不懂驾驶又不擅长说英语,事事只好依赖丈夫。到他们回港后,丈夫仍然保留太太的八达通卡,只有在入闸时才会给她使用。事实上,每当太太试图学习独立,都会令丈夫有惩罚她的倾向,以冷漠和沈默来回应她。这名丈夫需要了解一切有关妻子的事情,而且不能让妻子有自己的意见。
观点取替和以整全角度的思考如何有助我们培养幸福感?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都会普遍地把对方视为「好」或「坏」。对某些人来说,当发现自己的密友有缺点时,他们会认为这是无法接受的。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发现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当着其他朋友面前说自己的不是。她认为这位朋友没有把她当作最好的朋友,并且背叛了她。于是,她决定疏远这位朋友,以及在那个共同的社交圈子中逐渐弧立自己。我的这位求助人无法从不同的角度和整全的模式来感知现实,事实上,她运用了二分法的思维,只能够分析当前情况的其中一部份,没有以整全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她的二分法思维和原子分析令她难以培养上丰盛的人际关系和发展成功的事业。她如何能够学习新的思考模式来增强生活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