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静观来管理情绪的矛盾之处

在我的临床治疗中,我不时会揉合静观的元素来帮助面对各式各样问题的求助人。我的求助人经常会说:「我已经尝试练习过数次你所教我的静观练习,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练习后亦没有任何效果。」当其中一位患上焦虑症的求助人说这句话时,我意识到他或她实际上认为静观是一种帮助人们消除焦虑的技巧,以及在每次进行练习后便不会再感到焦虑。事实上,研究证实练习静观对于那些有焦虑问题的人是有益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个人试图透过练习静观来舒缓焦虑的感觉,这种有意识地「消除焦虑症状的技巧」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效果,那就是一个人越希望借此摆脱焦虑,他或她越有机会经历更加强烈的焦虑。

如何避免在与不成熟父母相处时作出过度反应?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曾经对我说: 「我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有所怀疑,真的所有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并在情感上提供足够的支援吗?」这位求助人的母亲具备不少自恋型人格特质,而父亲则拥有边缘型人格的倾向。在她整个童年成长阶段,她都未曾获得父母足够的身心照顾。事实上,她从小是由祖父母照顾,大部分的时间父母都不在她的身旁,甚少受到他们的爱和关怀。对她来说,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二人未能满足她对情感上和渴望被爱的需求。结果,她对他们感到非常不满,在成年后难以好好地与他们相处。然而,当看着父母日渐变老,她又会因为自己无法与他们好好地相处而感到内疚。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她经历不少的痛苦和折磨,并令她不断地作出自我批评,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女儿。面对不成熟父母的局限性,这位求助人如何能够避免在受到挑衅或刺激下作出过度的反应?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无法停止反刍思考?

面对生活上不同的困难、挑战或危机时,大多数人都会进行反刍式思考,这是非常常见。例如,当面临突然被解僱、需要与一个经常挑衅别人的人会面或挚亲突然离世的时候,我们可能难以控制自己不停地反复思考相关的事情。事实上,这种思考有助我们制定策略、计划如何应对挑战和接受自己的损失,亦是让我们增强对事情的理解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方式。然而,如果我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未能放弃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便有机会因过度反刍思考而无法摆脱纠缠于问题或事件的恶性循环。

为抑郁而郁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工作压力辞职后感到异常沮丧,并失去动力进行所有休閒活动。他告诉我说:「即使现时我不需要工作,但是我也没有动力去锻炼身体和照顾自己,这让我感到非常无能为力。」事实上,他在上一份工作的时候承受巨大的压力,被诊断患上适应性障碍,受到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所影响。结果,他决定先辞掉工作稍作休息。对于辞职后的生活,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计划每天到健身中心锻炼身体,以及实行更健康的饮食计划来减肥。此外,他亦计划参加一些网上的商业分析遥距课程来增值自己。当过了最后工作天后,他发现自己仍然十分沮丧,更缺乏动力执行自己所订下的计划。他批评自己非常懒惰,把自己贬低到一文不值。与还未辞掉工作的时候相比,他看起来更为抑郁。

当我们试图淡化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可能陷入存在危机陷阱的循环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假如我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并非事实,那么生活还有意义吗?这位求助人的论点是基于他在讨论时所浮现的一个想法:「我需要活在当下,而不去担心自己的未来。」他指出这个想法不时令他感到非常困惑,并反复思考自己是否不应该为未来制定计划。他也难以把自己的想法归入「想法可能无法反映现实」的类别,因为他未能弄清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当人们习惯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实性,通常都会陷入这种循环论证。譬如「我们的思想未必反映现实」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那是真的吗?人们可能会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并认为如果我们的言语不能为生活导航,生活将可能变得毫无意义。

如何以觉察和那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相处?

如果我们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遇到一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或许很难避免遭受到他们操控。事实上,他们往往因对自恋的饥渴而透过吹嘘和欺凌的策略来控制他人,容易令身边的人掉进他们的陷阱中。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满足那位在游乐会中所认识的朋友的自恋需求,对方不论在社交媒体或是聊天群组都是一名活跃分子,不停地吹嘘自己,而她总是不假思索频繁地给予对方讚好或回应。她的回应和讚扬为对方带来了积极的鼓励,强化了对方相应的行为。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则倾向逃离某个社交群组,因为她不愿意再受当中一个拥有自恋特质的朋友所欺负。每当她受到欺凌时,她都会礼貌地作出回应,并且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实际上是感到不舒服和生气。有见及此,她的那位朋友认为她接受在群体中被他欺负和控制。假如我们倾向被困于他人的自恋策略,可能会持续地感到渺小和无助。此外,我们的自我形象也有机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正常交往。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应对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所使用的这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