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运用静观来管理情绪的矛盾之处

在我的临床治疗中,我不时会揉合静观的元素来帮助面对各式各样问题的求助人。我的求助人经常会说:「我已经尝试练习过数次你所教我的静观练习,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练习后亦没有任何效果。」当其中一位患上焦虑症的求助人说这句话时,我意识到他或她实际上认为静观是一种帮助人们消除焦虑的技巧,以及在每次进行练习后便不会再感到焦虑。事实上,研究证实练习静观对于那些有焦虑问题的人是有益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个人试图透过练习静观来舒缓焦虑的感觉,这种有意识地「消除焦虑症状的技巧」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效果,那就是一个人越希望借此摆脱焦虑,他或她越有机会经历更加强烈的焦虑。

治疗师会教导求助人一些放松的技巧来减轻焦虑或其他情绪,这是十分常见。但是,如果求助人拥有强烈的意图运用这类型的技巧来消除焦虑,这或许代表他们未能处理它们或在生活中与它们共存,因此极力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这些感觉。例如,我留意到不少我的求助人会因渴望尽快消除那些轻度的焦虑症状而反复地出现恐慌发作的反应。实际上,这种意图导致他们因未能摆脱焦虑而更加担忧。结果,轻微的焦虑症逐渐加剧,最后导致更激烈的惊恐发作。这些求助人对他们的焦虑症状感到非常恐惧,并认为自己无法忍受任何轻微的焦虑症状。

进行静观练习时,我们需要放弃二元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避免视静观为消除自己不想要的情绪的技巧,或希望借着静观去接受所经历的一切。这种二分法的思想可能只会带来「火上加油」的效果(加剧那些不希望经历的情绪)或是让人觉得我们正坐着什么也不做(忍受所有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一切)。

在学习和练习静观时,我们需要健康地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中抽离。在进行静观练习时,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不带批判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不断地来来往往,以及自己对它们的意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学习到思想只是思想,感觉只是感觉。这样,我们能够逐渐明白到如果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将会减少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力。最终,那些我们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的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会随之降低和减少。

事实上,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是让自己更加了解自我的重要讯息。如果我们过度渴望消除它们,很大机会忽视它们正传递给我们的讯息。从长远来看,我们很容易会与自己脱节,未能了解真正的自我。因此,透过静观,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一起滑浪而不被它们所淹没,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认识。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忧郁情绪可能与我们一直试图追求幻想有关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某种成就。例如, 一位学生会渴望自己日后能够成为医生,一位女士希望能够在三十岁之前结婚生子,一位男士想成为亿万富翁等。尽管有些人意识到追求这些事物或许会妨碍他们建构内心的平静,但是他们仍会选择极力争取获得解脱或启发。事实上,有时候仅仅追求解脱或觉悟可能会使人沮丧。一个人越是努力去达到这些特殊的状态,就越难实现相关的目标。

我们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标或价值观来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别的计程车司机,这位司机之前已经载过我和我的丈夫数次,我们都对他积极和充满活力的气息感到惊讶。他告诉我们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事实上他看起来就像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拥有强健的体魄。他所租的那辆计程车非常整洁,据他所说,他每天凌晨四时就起床,并在上班前彻底地清洗计程车。下午下班后,他每天都会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车时,我都认为有一位具备积极生活态度的天使被派来给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总是能够消除与他聊天的人的负面情绪。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员,我会想研究为什么具有这种气息和性格的人能够在一份不起眼的职业中保持如此积极的能量?在另一方面,为什么有时候我在乘车时能够感受到某些计程车司机的低落情绪和缺乏动力,并散发着消极气息?

我们对获得最大控制的强迫倾向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前来找我,并告诉我她因为错过了一个着名会议发表演讲的机会而感到极度悲伤。多年以来,她在事业上奋力获取成就,更特别关注所有国际会议的日程安排。她表示,她不想错过任何在世界各地举行的会议,以免失去展示她的工作的机会。每当能够出席国际会议,她都会费尽心思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撰写和发布有关的帖文。在数个月前,她在众多同事当中第一个知道在北欧将会举办一场着名的国际会议,于是马上报名参加并精心为此作好准备。然而,由于一些无法预测的情况。她无法按照计划参加会议。她因此感到非常沮丧,认为自己输掉了比赛。当我问她参加了什么比赛时,她意识到实际上没有人和她进行竞争。为什么我的求助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如此沉迷于这类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