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运用静观来管理情绪的矛盾之处

在我的临床治疗中,我不时会揉合静观的元素来帮助面对各式各样问题的求助人。我的求助人经常会说:「我已经尝试练习过数次你所教我的静观练习,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练习后亦没有任何效果。」当其中一位患上焦虑症的求助人说这句话时,我意识到他或她实际上认为静观是一种帮助人们消除焦虑的技巧,以及在每次进行练习后便不会再感到焦虑。事实上,研究证实练习静观对于那些有焦虑问题的人是有益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个人试图透过练习静观来舒缓焦虑的感觉,这种有意识地「消除焦虑症状的技巧」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效果,那就是一个人越希望借此摆脱焦虑,他或她越有机会经历更加强烈的焦虑。

治疗师会教导求助人一些放松的技巧来减轻焦虑或其他情绪,这是十分常见。但是,如果求助人拥有强烈的意图运用这类型的技巧来消除焦虑,这或许代表他们未能处理它们或在生活中与它们共存,因此极力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这些感觉。例如,我留意到不少我的求助人会因渴望尽快消除那些轻度的焦虑症状而反复地出现恐慌发作的反应。实际上,这种意图导致他们因未能摆脱焦虑而更加担忧。结果,轻微的焦虑症逐渐加剧,最后导致更激烈的惊恐发作。这些求助人对他们的焦虑症状感到非常恐惧,并认为自己无法忍受任何轻微的焦虑症状。

进行静观练习时,我们需要放弃二元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避免视静观为消除自己不想要的情绪的技巧,或希望借着静观去接受所经历的一切。这种二分法的思想可能只会带来「火上加油」的效果(加剧那些不希望经历的情绪)或是让人觉得我们正坐着什么也不做(忍受所有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一切)。

在学习和练习静观时,我们需要健康地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中抽离。在进行静观练习时,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不带批判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不断地来来往往,以及自己对它们的意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学习到思想只是思想,感觉只是感觉。这样,我们能够逐渐明白到如果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将会减少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力。最终,那些我们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的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会随之降低和减少。

事实上,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是让自己更加了解自我的重要讯息。如果我们过度渴望消除它们,很大机会忽视它们正传递给我们的讯息。从长远来看,我们很容易会与自己脱节,未能了解真正的自我。因此,透过静观,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一起滑浪而不被它们所淹没,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认识。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亲或母亲拥有自恋型人格,会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你会感到自卑和持续性地焦虑吗?你会不停认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关系中吗?你是一名完美主义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额完成?你会倾向因为信任的问题而与别人疏远吗?如果你对于以上其中一些的问题的回答有「是」的话,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两位自恋型父母的影响。具有自恋型人格的父母有什么特质?

觉察与自我有关的成瘾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拥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体帐户,并会不时发怖与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会或重要纪念日有关的帖文。当我们获得别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评论时,我们会有满足的感觉。事实上,这些「讚好」和正面的评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并释放多巴胺,令我们有愉悦感。我们会不断地检查手机应用程序弹出红色圆圈的讯息提示,由于这是奖励性的经验,因此我们会更频繁地发怖帖文,却忽略了自己实际上是渴望大脑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来寻求兴奋的感觉。

13 周年的反思——无止境的蜕变

当我回顾自己成为临床心理学家二十年的历程,我发现自己在进行心理治疗的道路和方式不断地发展成长。今天是我私人执业的十三周年,回望过去,这趟旅程充满各种的挑战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数千位求助人身上学到不少有关人生的种种,他们让我学会谦卑和灵活性。正正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亦逐渐了解到心理治疗的确揉合了科学和艺术的元素。我作为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一方面是受专业培训后以科学实证为基础来为他人进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基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我需要学习心理治疗的艺术,就是以灵活和具创造性的方式来进行。事实上,没有单一类型的心理治疗能够满足每个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心理治疗中,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适合所有人,因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