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觉察与自我有关的成瘾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拥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体帐户,并会不时发怖与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会或重要纪念日有关的帖文。当我们获得别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评论时,我们会有满足的感觉。事实上,这些「讚好」和正面的评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并释放多巴胺,令我们有愉悦感。我们会不断地检查手机应用程序弹出红色圆圈的讯息提示,由于这是奖励性的经验,因此我们会更频繁地发怖帖文,却忽略了自己实际上是渴望大脑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来寻求兴奋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是如果我们购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衬衫并穿着它上班时,当同事都表示新衬衫十分漂亮和适合我们,我们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同样地,我们的奖励系统因受到他人的讚美而启动,在大脑中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于是,我们便倾向不停地去购买漂亮的衬衫,希望增加被称讚的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

假如以上的两个例子在生活中不停重复地发生,我们有机会逐渐地发展对自我的看法。我们对于自我的看法会变得更加固定,例如「我很漂亮」、「我很聪明」、「我比别人优越」等等。当我们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不断地被启动,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会变得更加稳定,有机会透过这种基于奖励的学习来塑造出自我。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的自我意识可能会因此而存在偏见,令我们无法看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相似的地方这个现实,即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也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如果我们沉迷于提升自我的行为,有机会对「自我」产生主观性的偏见。正如我们在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的帖文所获得的正面强化,可能会导致我们陷入于上瘾的模式,令我们变得迷失及不自知地对自我构成依赖。

当我们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发布帖文或穿着新衬衫上班获得正面的评价或「讚好」时,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觉察自己的内在反应。每当我们获得别人讚好或是受到他人表扬的那刻,我们有什么感受?我们的内心是否感到兴奋和温暖?我们是否倾向在发帖后经常查看讚好或正面评论的数目?只要我们觉察到自己对于奖励行为的内在反应,我们才有机会考虑退后一步,停止透过奖励系统来塑造自我。我们需要逐渐地学会多觉察自己对自我的偏见,甚至挑战对自己的看法。我们亦需要学习不时客观地指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以谦虚的心来接受讚美。

静观觉察是指我们专注当下的经验,不带任何批判性和依赖性。我们需要学习观察自己在接受讚美和正面评价时的「兴奋」感觉,避免过分依赖它们。透过静观自己的兴奋,我们会觉察到自我膨胀。通过努力练习和培养静观,我们能够摆脱这些自我的膨胀,以更客观的方式看待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中庸之道的方式来看待自己。需要学习从自我依附中迅速恢复过来,以及尝试减少在依赖下继续发展自我。这样做的话,可以防止我们在面对一些出乎意料的批评时作出过度的反应,避免自己把事情看得过分个人化。事实上,要获得自由,某程度上就是我们不过份地依赖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类有哪些「基本情绪」?为何这些情绪对我们十分重要?

当我们驾驶时,如果对面行车线的司机突然切入并险些撞车,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恐惧。在那短短的几秒,我们惊恐的情绪令我们作出自动反应,立刻扭动軚盘躲避以免意外发生。这种自动反应是与杏仁核活化有关,甚至在我们有意识地评估眼前的状况之前已对于威胁作出了反应。这是一个具有原始进化的的重要生存机制。恐惧是一种主要的适应性情绪,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Simone Biles的退赛告诉我们「有问题也没关系」

美国体操运动员、四枚奥运金牌得主Simone Biles 在 7 月 27 日宣布退出东京奥运会体操团体赛决赛项目。她解释退出比赛的决定是希望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再只顾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她承认自己原先想假装没有受压力的影响,让自己继续比赛。然而,在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她最后决定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事实上,Simone Biles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抱持开放的态度,并没有选择逃避。在Simone Biles的童年时期,因为母亲有吸毒和酗酒的习惯,以及多次被监禁,令她在经历不少创伤。由于体操训练会使她的身形变得臃肿,因此她在学校受到不少同学的欺负和嘲笑。此外,她也是一名专注力失调多动症(ADHD)的患者,需要透过服用药物来处理相关的问题。对于她退出比赛,你会如何评价她的决定?到底在奥运会上赢得金牌比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