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觉察与自我有关的成瘾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拥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体帐户,并会不时发怖与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会或重要纪念日有关的帖文。当我们获得别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评论时,我们会有满足的感觉。事实上,这些「讚好」和正面的评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并释放多巴胺,令我们有愉悦感。我们会不断地检查手机应用程序弹出红色圆圈的讯息提示,由于这是奖励性的经验,因此我们会更频繁地发怖帖文,却忽略了自己实际上是渴望大脑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来寻求兴奋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是如果我们购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衬衫并穿着它上班时,当同事都表示新衬衫十分漂亮和适合我们,我们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同样地,我们的奖励系统因受到他人的讚美而启动,在大脑中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于是,我们便倾向不停地去购买漂亮的衬衫,希望增加被称讚的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

假如以上的两个例子在生活中不停重复地发生,我们有机会逐渐地发展对自我的看法。我们对于自我的看法会变得更加固定,例如「我很漂亮」、「我很聪明」、「我比别人优越」等等。当我们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不断地被启动,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会变得更加稳定,有机会透过这种基于奖励的学习来塑造出自我。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的自我意识可能会因此而存在偏见,令我们无法看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相似的地方这个现实,即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也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如果我们沉迷于提升自我的行为,有机会对「自我」产生主观性的偏见。正如我们在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的帖文所获得的正面强化,可能会导致我们陷入于上瘾的模式,令我们变得迷失及不自知地对自我构成依赖。

当我们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发布帖文或穿着新衬衫上班获得正面的评价或「讚好」时,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觉察自己的内在反应。每当我们获得别人讚好或是受到他人表扬的那刻,我们有什么感受?我们的内心是否感到兴奋和温暖?我们是否倾向在发帖后经常查看讚好或正面评论的数目?只要我们觉察到自己对于奖励行为的内在反应,我们才有机会考虑退后一步,停止透过奖励系统来塑造自我。我们需要逐渐地学会多觉察自己对自我的偏见,甚至挑战对自己的看法。我们亦需要学习不时客观地指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以谦虚的心来接受讚美。

静观觉察是指我们专注当下的经验,不带任何批判性和依赖性。我们需要学习观察自己在接受讚美和正面评价时的「兴奋」感觉,避免过分依赖它们。透过静观自己的兴奋,我们会觉察到自我膨胀。通过努力练习和培养静观,我们能够摆脱这些自我的膨胀,以更客观的方式看待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中庸之道的方式来看待自己。需要学习从自我依附中迅速恢复过来,以及尝试减少在依赖下继续发展自我。这样做的话,可以防止我们在面对一些出乎意料的批评时作出过度的反应,避免自己把事情看得过分个人化。事实上,要获得自由,某程度上就是我们不过份地依赖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抑郁症患者在反复思考时倾向运用抽象思维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抑郁症患者经常反刍有关自我价值感的思想是很常见。譬如,我其中一位求助人患上抑郁症并饱受睡眠困扰,因为他总是躺在床上反复思考,无法入睡。每当他闭上眼睛,就开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失败,脑海里不停出现「我是一文不值」和「我是一个失败者」等想法。结果,他选择性地专注于以往生活中的挫折,习惯过度概括自己的思想,仓卒地得出一个笼统的结论——他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失败者。事实上,我这位求助人在床上反复思考的过程大多涉及抽象思考,他很努力地思考「为什么」,试图找出原因来解释自己当前正经历的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例如,他会不停地问:「为什么这些事会发生在我的身上?」、「为什么我不能够尽快入睡?」及「为什么我如此失败?」。

我们能够区分好运与恶运?

祝各位龙年快乐!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你是如何庆祝渡过的?品嚐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从亲友那里收到很多利是吗?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互相祝贺大家好运和身体健康是我们的传统。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在不知不觉间地区分了好运和恶运、健康良好和不佳、以及富有和贫穷。当然,这种文化和传统将我们与家人和朋友连系起来。这并没有什么坏处,而且遵循我们的传统是很重要的。经过深入的反思,它诱使我们相信这种区分模式是与生俱来很自然的事情。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静观有助巴黎奥运两位香港金牌得主改善对身体的觉察并提升比赛表现

对于江旻憓和张家朗在2024年巴黎奥运取得金牌,香港人都为此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尽管面对挑战和于比赛中落后,他们二人都能够充分展现永不放弃和坚韧不拔的香港精神,获得不少的讚赏。很多人认为,两位在比赛中都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除了拥有最佳的心理状态外,他们在剑击比赛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出极高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