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觉察与自我有关的成瘾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拥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体帐户,并会不时发怖与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会或重要纪念日有关的帖文。当我们获得别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评论时,我们会有满足的感觉。事实上,这些「讚好」和正面的评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并释放多巴胺,令我们有愉悦感。我们会不断地检查手机应用程序弹出红色圆圈的讯息提示,由于这是奖励性的经验,因此我们会更频繁地发怖帖文,却忽略了自己实际上是渴望大脑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来寻求兴奋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是如果我们购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衬衫并穿着它上班时,当同事都表示新衬衫十分漂亮和适合我们,我们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同样地,我们的奖励系统因受到他人的讚美而启动,在大脑中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于是,我们便倾向不停地去购买漂亮的衬衫,希望增加被称讚的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

假如以上的两个例子在生活中不停重复地发生,我们有机会逐渐地发展对自我的看法。我们对于自我的看法会变得更加固定,例如「我很漂亮」、「我很聪明」、「我比别人优越」等等。当我们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不断地被启动,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会变得更加稳定,有机会透过这种基于奖励的学习来塑造出自我。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的自我意识可能会因此而存在偏见,令我们无法看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相似的地方这个现实,即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也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如果我们沉迷于提升自我的行为,有机会对「自我」产生主观性的偏见。正如我们在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的帖文所获得的正面强化,可能会导致我们陷入于上瘾的模式,令我们变得迷失及不自知地对自我构成依赖。

当我们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发布帖文或穿着新衬衫上班获得正面的评价或「讚好」时,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觉察自己的内在反应。每当我们获得别人讚好或是受到他人表扬的那刻,我们有什么感受?我们的内心是否感到兴奋和温暖?我们是否倾向在发帖后经常查看讚好或正面评论的数目?只要我们觉察到自己对于奖励行为的内在反应,我们才有机会考虑退后一步,停止透过奖励系统来塑造自我。我们需要逐渐地学会多觉察自己对自我的偏见,甚至挑战对自己的看法。我们亦需要学习不时客观地指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以谦虚的心来接受讚美。

静观觉察是指我们专注当下的经验,不带任何批判性和依赖性。我们需要学习观察自己在接受讚美和正面评价时的「兴奋」感觉,避免过分依赖它们。透过静观自己的兴奋,我们会觉察到自我膨胀。通过努力练习和培养静观,我们能够摆脱这些自我的膨胀,以更客观的方式看待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中庸之道的方式来看待自己。需要学习从自我依附中迅速恢复过来,以及尝试减少在依赖下继续发展自我。这样做的话,可以防止我们在面对一些出乎意料的批评时作出过度的反应,避免自己把事情看得过分个人化。事实上,要获得自由,某程度上就是我们不过份地依赖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趟没有尽头的旅程——由私人执业十二周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执业的十二周年,这标志着新一页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筹备在来年实行一项新的计划,我们将会透过不同的方式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学知识和见解。从我们过去一年的网志和为公众所举办的讲座,我们知道大家都欣赏我们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学知识所作出的努力。

如果我有成人注意力不足及过动症,如何改善我的专注力问题?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生活中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每當我和他談話時,他似乎沒有在聆聽對話中的細節。他難以集中於處理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例如是上司要求他撰寫一份詳細的銷售報告。除此之外,他在執行不同的工作計劃時,未能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他的客戶經常抱怨他遲交報告、忘記客戶的要求,以及犯很多粗心大意的錯誤。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對於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專注力感到十分無助。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