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如何学习建立信任?

今天,我步行至港铁站去上班的途中,看到一位女士在街上遛狗,那只狗似乎是被救援并收养的。与此同时,另一位老太太推着手推车正向他们走近,那只狗不愿意继续跟着女主人散步。牠看起来非常害怕,担心前方可能有威胁。尽管和主人一起散步,但牠还是不相信自己在街上是安全的。狗只被前主人虐待后变得难以信任一般人是很普遍的现象。事实上,与遭受虐待的狗类似,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也被发现很难信任他人。他们有机会不信任任何人,或是与所有人保持一定距离。相反,部分人可能会错误地相信那些操纵或虐待他们的人。

当一个人在童年时曾受到重要家庭成员的伤害,他或她在成年后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人会更加警惕,这是合理的。这些人可能抱着一个信念,就是如果小时候应该给他们爱和照顾的人伤害了他们,那么这些不是我的家人的人也很有可能会伤害他们。他们在长大后可以如何学会信任?
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信任并非一个二元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决定是否完全信任某人或不完全信任某人。我们需要每时每刻及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信任某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光明和阴暗的一面。有时候,别人可能有良好的意图,我们可以信任他们并与他们建立联系。但另一些时候,基于某些因素,他们可能怀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图,这样我们就需要警惕,避免完全信任他们。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与人相处和交流时培养对当下的意识。
以我在上述提到的那只狗为例,如果牠是一个人并且能够专注于当下,或许会意识自己对正在走近的老太太产生恐惧和不信任。这种对有可能存在的威胁或危险的觉察力可以使牠与恐惧保持距离。此后,那只狗就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老太太的手推车,进一步评估是否面临危险。如果发现没有相关的威胁和危机,那么牠的恐惧可能会消退,并且提升对当前环境的信任。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狗只可能没有能力理解手推车是什么。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恒常进行静观练习,以及在与人交流时保持对当下的觉察。对于那些曾经因童年创伤而受伤的人来说,学习建立信任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透过练习,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与他人培养更健康的关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