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无限游戏与人生意义的笔记

最近,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抑郁症复发而再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她总是觉得自己的生活欠缺意义,没有动力进行学习和享受休閒活动。事实上,她在高中的时候曾经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当时的她非常努力的学习,渴望增加自己能够进入该学科就读的机会。然而,当她没有获得建筑学系录取时,她的梦想破灭了。结果,她只能够入读自己的第二志愿社会科学学系。尽管她在大学一年级的生活「多姿多彩」,参加了不少的社团和课外活动,但是仍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当我和她探讨她对生命的意义的看法时,我们谈及了有限与无限游戏。

根据美国宗教历史和文学学者James P. Carse的说法,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就是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根据Carse 的说法,有限游戏是为求达到胜利的目的而玩的游戏,而无限游戏所指的是为了让游戏能够永远玩下去的游戏。实际上,以外在定义来看待,有限游戏的玩家是无法独自玩游戏,例子包括足球比赛和歌唱比赛。上述的求助人所面对的情况也是一样,因为她为了考进建筑学系而尝试与他人竞争。相反,无限游戏是由内在定义的,玩家可以单独进行。无限游戏的唯一目的是防止游戏终结,让每个人都能继续参与游戏。譬如,维持长久的友谊、处于一段浪漫关系,以及活出值得的个人生活也是无限游戏的例子。

上述的求助人拥有一种心态,就是把建筑学院的拒绝视为彻底的失败。她固执地认为游戏已经结束了,因为她无法成为一名建筑师。结果,她开始认定自己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然而,如果她尝试换个角度来思考,明白人生就如一趟旅程,活出有价值的人生实际是一场无限游戏。那么,当她进入社会科学这个领域的时候,她可能会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探索自己在未来生活的可能性。事实上,有限游戏的规则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无限游戏的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当一个人看到无限游戏的规则正在阻碍或防止游戏继续进行,他或她可以选择改变游戏规则。例如,在一段浪漫关系中,一名妻子开始因丈夫不理解自己照顾小孩和没有分担日常家务的辛酸而大感失望。这位丈夫可以透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作出调节,包括花多点时间照顾孩子或更为主动积极地在日常琐事上协助妻子。这样,浪漫关系才能继续下去,而双方亦乐在其中。

在这个充满竞争气氛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奋力竞争,例如是希望进入更好的学校、从事赚取更多金钱的工作,或是以更苗条和美丽的容貌来示人。可是,这样只会令我们被困于所有的有限游戏中,并忘记了无限游戏的真缔。当然,我们仍然需要在无限游戏中参与一些有限游戏。譬如,我们需要在求职的过程中保持竞争力,并在面试中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只是关注那些有限游戏,很大机会失去过着充实生活或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和幸福感。

当我们开始将自己的生活视为一场无限游戏时,可能会意识到生命并不仅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或得到成功的外在认证。就让我们反思自己正在参与的无限游戏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