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抑郁症中的反刍思考是一种回避策略

抑郁症的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对自我产生负面认知。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会陷入持续的负面思考过程,他们有时候会告诉我们,尽管知道这不利于康复过程,但他们还是无法阻止自己以这种思维模式来思考。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处于抑郁状态中,一直反复思考着他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疏远他,并指出自己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收到家人和朋友的电话或简讯,他感到被孤立和遗弃。由于他持续不断思考自己所认识的人都有机会不喜欢他,以及他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做错事,他开始了陷入一种螺旋式下向的思想,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未来只会是孤独和黯淡的。因此,他避免与家人和朋友建立任何联系。他一直认为如果他邀请他们出去聚会,对方可能会拒绝他。

抑郁症中的反刍思考其中一个功能可能是回避。虽然反刍思考本身会使人感到不愉快,但它也有机会是一种应对策略,让人避免面对更令人厌恶的后果。以我上述的求助人为例,他可能透过反刍思考来避免作出实际显着的行为来联络亲友。这种做法是为了逃避被拒绝的可能性或面对他不想要的个人特征,如在过往事业非常成功时在人前显得过于傲慢,这同时避免了他需要面对在自己发起聚会后因各种原因出现不太理想的结果的可能性。譬如,他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在这一个月内曾经私底下聚会而没有邀请他,或因为比较自己和他的朋友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求助人或许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个人特征促使他与朋友们的关系并非那么亲密。

如果抑郁症患者持续思考身处的情境或自我的负面特质,这有机会阻止他们处理当中的核心问题。这种回避降低了他们解决问题并获得更有利结果的机会,亦有机会阻止他们接触到有可能推翻他们的假设或缺乏动机学习的新资讯。例如,如果我上述的求助人主动向朋友发起聚会,或者发现到实际上他很多朋友都于暑假期间忙着照顾孩子,所以未能抽空与那些没有小孩的朋友相聚。此外,由于我的求助人工作非常忙碌且事业有成,他的朋友有时候会被他强大的气势所震慑而害怕与他交流。他的朋友亦可能会告诉他,他们实际上也渴望和他见面,因为每次和他交谈后都会受其知识和智慧所启发,获益良多。

抑郁症患者的下向螺旋式思维会导致他们倾向关注自己的个人想法和内在状态,这妨碍了他们直接接触周围的环境,以及获取有关情况的最新讯息。为了摆脱反刍思考,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反复思考。我们可以通过恒常练习静观来增强这种自我意识。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进行反刍思考时,将更有机会采取实际显着的行动来面对和分析当前的问题,继而处理它们。一旦我们知道自己在经历抑郁时倾向透过反刍思考来逃避,就更有机会选择放弃逃避,并且面对现实来寻求更积极有利的结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