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抑郁症中的反刍思考是一种回避策略

抑郁症的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对自我产生负面认知。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会陷入持续的负面思考过程,他们有时候会告诉我们,尽管知道这不利于康复过程,但他们还是无法阻止自己以这种思维模式来思考。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处于抑郁状态中,一直反复思考着他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疏远他,并指出自己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收到家人和朋友的电话或简讯,他感到被孤立和遗弃。由于他持续不断思考自己所认识的人都有机会不喜欢他,以及他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做错事,他开始了陷入一种螺旋式下向的思想,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未来只会是孤独和黯淡的。因此,他避免与家人和朋友建立任何联系。他一直认为如果他邀请他们出去聚会,对方可能会拒绝他。

抑郁症中的反刍思考其中一个功能可能是回避。虽然反刍思考本身会使人感到不愉快,但它也有机会是一种应对策略,让人避免面对更令人厌恶的后果。以我上述的求助人为例,他可能透过反刍思考来避免作出实际显着的行为来联络亲友。这种做法是为了逃避被拒绝的可能性或面对他不想要的个人特征,如在过往事业非常成功时在人前显得过于傲慢,这同时避免了他需要面对在自己发起聚会后因各种原因出现不太理想的结果的可能性。譬如,他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在这一个月内曾经私底下聚会而没有邀请他,或因为比较自己和他的朋友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求助人或许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个人特征促使他与朋友们的关系并非那么亲密。

如果抑郁症患者持续思考身处的情境或自我的负面特质,这有机会阻止他们处理当中的核心问题。这种回避降低了他们解决问题并获得更有利结果的机会,亦有机会阻止他们接触到有可能推翻他们的假设或缺乏动机学习的新资讯。例如,如果我上述的求助人主动向朋友发起聚会,或者发现到实际上他很多朋友都于暑假期间忙着照顾孩子,所以未能抽空与那些没有小孩的朋友相聚。此外,由于我的求助人工作非常忙碌且事业有成,他的朋友有时候会被他强大的气势所震慑而害怕与他交流。他的朋友亦可能会告诉他,他们实际上也渴望和他见面,因为每次和他交谈后都会受其知识和智慧所启发,获益良多。

抑郁症患者的下向螺旋式思维会导致他们倾向关注自己的个人想法和内在状态,这妨碍了他们直接接触周围的环境,以及获取有关情况的最新讯息。为了摆脱反刍思考,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反复思考。我们可以通过恒常练习静观来增强这种自我意识。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进行反刍思考时,将更有机会采取实际显着的行动来面对和分析当前的问题,继而处理它们。一旦我们知道自己在经历抑郁时倾向透过反刍思考来逃避,就更有机会选择放弃逃避,并且面对现实来寻求更积极有利的结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