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标或价值观来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别的计程车司机,这位司机之前已经载过我和我的丈夫数次,我们都对他积极和充满活力的气息感到惊讶。他告诉我们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事实上他看起来就像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拥有强健的体魄。他所租的那辆计程车非常整洁,据他所说,他每天凌晨四时就起床,并在上班前彻底地清洗计程车。下午下班后,他每天都会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车时,我都认为有一位具备积极生活态度的天使被派来给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总是能够消除与他聊天的人的负面情绪。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员,我会想研究为什么具有这种气息和性格的人能够在一份不起眼的职业中保持如此积极的能量?在另一方面,为什么有时候我在乘车时能够感受到某些计程车司机的低落情绪和缺乏动力,并散发着消极气息?

要回答这条问题,我记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透过考进着名大学并攻读硕士学位来成为一位从事精神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士。然而,在过去五年,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考上心仪的学科。此外,他亦拒绝了一些他认为不太有声望的课程,并且未能实现他立志成为精神健康专家的目标。这五年来,他一直苦苦追寻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却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不太专注于自己当前的工作,而且在空閒时也没有培养任何兴趣。严格来说,他根本没有什么閒暇的时间,因为他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就只会沉迷于学习,渴望借此增加考进硕士课程的机会。由于已被相关的课程拒绝过几次,他变得越来越沮丧和抑郁。

根据接受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所指,我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需要以自身的价值观作指导。如果我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设立目标,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在为这个目标奋斗时变得更有意义。而当我们迈向和实现目标的旅程变得更加有意义,亦能在生活中培养静观和活在当下。尽管我们到最后可能无法完美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仍然能够珍惜和享受这趟旅程。对我们来说,与自己的价值观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因为透过努力实现那些与价值观相符的目标,我们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在还未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在当前一刻也拥有令人满意的生活。

对上述我那位求助人来说,如果他渴望成为精神健康专家的目标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的价值观作指导,那么他就可以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开始帮助别人。除此之外,他或许意识到自己需要以身作则,培养平衡的生活、嗜好和与他人的联系是很重要的。那么,即使他考不进自己向往的硕士课程,也不会变得抑郁和沮丧。在这段旅程中,他已经为有需要的人带来幸福和平静。

我从文章开端提及的那位特别的计程车司机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积极健康地生活的价值观引导他每天享受一份平凡的工作。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他又怎可能每天凌晨四时去清洁那架他所租用计程车呢?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就如魔法一样,真的令我开心一整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