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对获得最大控制的强迫倾向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前来找我,并告诉我她因为错过了一个着名会议发表演讲的机会而感到极度悲伤。多年以来,她在事业上奋力获取成就,更特别关注所有国际会议的日程安排。她表示,她不想错过任何在世界各地举行的会议,以免失去展示她的工作的机会。每当能够出席国际会议,她都会费尽心思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撰写和发布有关的帖文。在数个月前,她在众多同事当中第一个知道在北欧将会举办一场着名的国际会议,于是马上报名参加并精心为此作好准备。然而,由于一些无法预测的情况。她无法按照计划参加会议。她因此感到非常沮丧,认为自己输掉了比赛。当我问她参加了什么比赛时,她意识到实际上没有人和她进行竞争。为什么我的求助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如此沉迷于这类型的活动?

从表面来看,追求成就是没有坏处的。但是,上述提到的求助人似乎沉迷于获得这些满足和成就。结果,她出现强迫倾向,花费很多时间关注所有会议日程,以及寻求在这些会议上演讲的机会,她认为这有助于获得最大的控制权。她亦觉得如果自己能够成为所有着名会议中的演讲代表,就等于胜出了比赛。另一边厢,如果她意识到自己这种沉迷促使她感到沮丧,试图极力压抑这些行为,她又有机会因为没有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感到空虚或悲伤。
事实上,找到中间的立场很重要。对我这位求助人来说,当她意识到自己最近将会错过一次在着名会议上演讲的机会时,可以识别自己脑海内的想法和感受。她可能会感到沮丧,以及相信自己「这次输掉了比赛」。当治疗的过程反映到事实上没有人与她竞争后,她可以承认这些情绪和想法只是对「希望发生另一种结果」而产生。也就是说,她希望获得能够参与这个会议的成果。这是一种我们对自己慾望所培养的静观觉察,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情绪和念头。
我们需要明白拥有慾望并无对错之分。然而,如果我们过于沉迷并试图以对满足慾望获得最大控制权,就有机会感到痛苦和沮丧。对我的求助人来说,她需要学习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明白自己无法对一切事情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考虑到这一点,每当她因为无法满足自己的慾望而感到沮丧时,就可以尝试先注意它,然后让它自行消失。对她而言,专注于事业和生活的不同方面更为有益,例如是持续进修和培养兴趣。 这样,她在满足自己的慾望方面就会变得更加灵活,而非只沉迷于获得绝对的控制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