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当我们试图淡化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可能陷入存在危机陷阱的循环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假如我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并非事实,那么生活还有意义吗?这位求助人的论点是基于他在讨论时所浮现的一个想法:「我需要活在当下,而不去担心自己的未来。」他指出这个想法不时令他感到非常困惑,并反复思考自己是否不应该为未来制定计划。他也难以把自己的想法归入「想法可能无法反映现实」的类别,因为他未能弄清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当人们习惯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实性,通常都会陷入这种循环论证。譬如「我们的思想未必反映现实」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那是真的吗?人们可能会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并认为如果我们的言语不能为生活导航,生活将可能变得毫无意义。

为了解决这道难题,我们需要明白脑海中的想法有机会无法理解生活和环境的复杂性。实际上,事情是具备连续性的,我们需要减少以二分法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就如那些与道德行为相关的想法在某些情况下看起来也不一定非黑即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亲密的人诚实」的想法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因为同情的缘故而对亲人说谎。例如,我们或许需要向年迈的祖母撒谎,在她病重的时候不告诉她最年幼的儿子突然离世的消息。

事实上,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自身的价值观和本性拥有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帮助我们选择如何在生活中作出行动。也就是说,我们的想法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它们可能是真的,亦有可能不是。它们可能适合我们的决策,也有可能不适合。以「我要活在当下,不去为未来担忧」这个想法为例,实际上取决于我们正身处的环境和个人价值观。在我们与家人共进晚餐时,我们可能会因为对他们的重视而专注地一起享受美食,并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如果我们正在面对业务危机时,就需要制定更好的计划来确保生计,以及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忧虑。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仍然可能在制定计划时活在当下,但是我们同时需要担忧自己的未来。

我们不需要有一种极端的倾向认为自己需要脱离所有想法来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培养对自我的觉察和理解。透过这样做,我们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从那些想法中抽离。事实上,我们有时候需要学习脱离一个想法,也需要接受在其他情况下所浮现的念头。我们需要通过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来稳定自己,然后相应地选择自己作出什么行动。想法有可能是现实的反映,它有时候非常重要,但有时间可能不太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与童年创伤有关潜在的逃避机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于难以忍受与他人联系所带来的情绪,因此在不自觉下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场合。除此之外,他还有酗酒的习惯,希望透过酒精来摆脱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事实上,他的父亲在他童年时期经常虐待他,常常因为一些琐碎的事而责骂他,甚至对他作出体罚。在整个童年时期,他学会了建立一种应对机制,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力逃避父亲和任何有机会被虐待的情况。另外,他还学会了逃避任何可能触发与他童年虐待相关情绪的场合,例如受到负面评价和批评的情况。其中一个例子是当他曾经被一位同事欺凌后,他会因为担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创伤经历的记忆影响,不愿意出席任何公司团队的聚会。

为什么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发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当发现没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没有邀请她出席聚会时,便会确信自己没有人爱和没有价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丧。她在生活上倾向执着于一些次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会引发起她各种负面的想法,例如别人都不喜欢她或孤立她等。譬如,当她的同事告诉她他们有自己的午餐聚会时,她便会认为自己被孤立,甚至认为对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当她的朋友要求她为自己做事时,即使她内心深处不想这样做,但是她仍然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取悦他们。事实上,她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爱护和关心,以至于很难向他人说「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应该别人珍惜的正向特质和强项。为什么她对自己不配被爱和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