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常见于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身上的解离症症状有哪些?

对于那些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来说,其中一个较鲜为人知的症状就是解离。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觉察到自己的抑郁情绪、焦虑和睡眠障碍的问题。当他们前来与我晤谈时,有时候会告诉我他们经历了一些对他们来说不合理的症状。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羞耻地告诉我,她的身体内好像不只她一个人。这使她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真实性格感到非常困惑。在一些极端的个案中,出现这些解离症状的人可能会发展成解离性身分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他们的人格会出现分离的部分,对世界、他人和自我具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部分或许会存在相互矛盾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举例来说,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身体内有不同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无法相互发挥作用。结果,有时候他会对他的女朋友大发脾气,甚至表现出暴力行为。然而,他之后会完全忘记发生过的事情。在其他时候,他是一个非常温柔和包容的男士,对女友的需求亦很敏感。

解离症患者的另一个症状是他们无法体验那些他们经历的事情。例如,我的一位求助人无法回想起童年某个特定阶段的生活往事。当我尝试探讨她童年经历所带来的创伤程度时,她只能给我模糊的描述,如长期感到孤独和不快乐。有时候,这类型患者也有机会指出他们突然失去一些以前拥有的技能。另一位求助人告诉我,某个早上他在球场上忘记了如何打网球,对此突如其来的体验感到非常担心。对解离症患者而言,无法感受身体感觉或觉察内心情绪是很常见。事实上,这些症状或与一个人的医疗状况或神经系统问题或许没有关系。
在另一边厢,一些患有解离症的人并非体验太少,反而是受记忆、思想、感觉等入侵性的经历所影响。举例来说,我的求助人在与一位权威和喜欢控制的客户交谈时,往往都会陷入一种无法解释的恐惧和焦虑。即使她知道她的客户尊重她,并且对自己的服务品质充满信心,但总会在与对方会面的前一天晚上感到害怕。这可能与她过往曾被一个佔有绝对主导权和权威的男士所造成的创伤有关,导致出现情绪闪回。在极端情况下,出现这种解离症状的人可能会感到意识到一些批评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并不像他们的个人经历。
事实上,患有解离症的人很难辨识自己的症状。对于那些曾经历历童年创伤经验的人来说,学会增强对自己内在经验的认识是很重要的。无可否认,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寻求专业协助,以逐渐学会更有效地应对相关的解离症状。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