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果您正感到抑郁,可以尝试培养自我慈悲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外在环境感到绝望和无助是很常见。结果,他们可能在生活中失去动力,甚至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得知自己能够晋升到理想职位的机会很渺茫后,感到很抑郁。她觉得自己被困于目前的职位中,无法忍受对现时工作性质的主观厌恶。事实上,她最近参与数次应征面试都未能通过,无法找到另一份她可能喜欢的工作。面对目前的处境,她感到非常绝望,抑郁情绪日渐加剧。当感到更加沮丧时,她开始怪责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走出抑郁的状态,批评自己软弱无能。由于她并不接受自己的抑郁情绪持续加剧,她很努力为自己制定严格的生活习惯来「治癒」自己的抑郁症。她计划每天早上六时起床,然后到健身中心进行带氧运动和重度训练。她还打算阅读林林总总的自助书籍,帮助自己重新找回快乐。然而,她越是强迫自己严格地遵守所定的计划来改善情绪,就越缺乏动力去实行。对于未能完成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和任务,我的求助人感到极度绝望,不断反复思考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她如何能够从抑郁情绪走出来,并不再批判自我和强迫自己要再次感到快乐?

抑郁症患者通常都对自己有较低水平的自我慈悲,很多时候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成就或精神状态来评价自己。譬如,他们会认为陷入抑郁情绪是脆弱的表现。此外,他们也会感到强烈的孤立感,因为他们认定只有他们才会经历这种消极的状态,其他人都是快乐和成功的。事实上,他们往往会过度认同那些与抑郁情绪相关的负面想法,如他们觉得自己因为患上抑郁者而失败,亦因为找不到好的工作而毫无价值。

抑郁症患者需要在经历抑郁情绪期间培养自我慈悲。他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善待自己,放下对自己的任何批判,这是自我慈悲的三大元素之一。善待自己意味着我们容许负面事件发生在我们身上,并接纳我们的抑郁情况。对我上述的那位求助人来说,重要的是她要善待自己,不要为自己订下苛刻的常规活动。相反,她可以尝试放轻松,在抑郁症发作期间每天只计划进行一项愉快轻松的活动。如果她觉得精力太低而无法做任何事情,也可以让自己整天留在家中休息。

为了对自我有更多的慈悲,抑郁症患者可以做的第二件事是接受人类共同性的概念。他们需要明白一点,在生活中经历消极状态或面对障碍的不仅仅只有他们。事实上,人们面对生活困难和产生负面情绪是很常见的。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或为不同的问题感到挣扎。这个观点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在困难时期感受到与其他人的连结,减少孤立感。例如,我的那位求助人可能与她公司的其他同事联系后,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都面临和她相似的情况。毕竟在疫情过后,目前环球经济仍然不景气。

最后,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培养静观也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经历负面情绪时,我们不能忽视或压抑抑郁情绪。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度辨认这些状态。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与这些负面情绪一起「滑浪」,随着它们的高低起伏尝试与它们相处。我们不用因为情绪低落而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抑郁症并不能够定义我们。

透过培养自我慈悲,我们就能在经历抑郁状态下照顾好自己。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所经历的负面情绪并不去批判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走出抑郁的困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产生慾望是一件我们应该要避免的坏事吗?

从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慾望的牵引力。其中一个能够展现人们拥有渴望被认可和讚赏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们希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渴望获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于严厉地批评自己突然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诉我她最近两个星期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时间,就会不停地滑手机,搜寻很多有关这些产品的资讯。最近几天,她找到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手袋,无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边厢,她不停批评自己有这样的慾望,整天压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为她为自己贴上了「追求物质主义」的标籤。由于她不愿意接受自己拥有这种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迟作出购买的行为。然而,她越压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挡不住购物的冲动。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么糟糕吗? 作为人类,我们都渴望快乐、健康和满足,这是很自然的。根据因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们每个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认可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对于我们的幸福感、满意度和生存都攸关重要。从佛语来说,痛苦不是由我们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们感到痛苦的,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追求慾望后不愿意接受当中的无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选择不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因为他担心关系可能会结束,并使他受到伤害。他认为自己对拥有亲密关系产生慾望而造成痛苦,于是选择压抑它。假如他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或许会为他带来既幸福又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渴望建立亲密关系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际关系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无常的执着和不接受。我们害怕失去,因为我们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能够永久拥有任何东西。 当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慾望时,如何能够保持平静?对我们来说,学习接受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慾望,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试图抑压自己的慾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观察它,而非让它控制我们。譬如,当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购买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她可以试着观察自己在搜寻合适的产品时的冲动和不安感。这样,她或许意识到自己整天都想着购物的事情,出现来来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观察自己的冲动,并带着它如滑浪一样随它高低起伏。她也许能够对自己的慾望产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后更深层的需求。仔细想想,她可能发现自己之所以出现这些慾望,也许与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关。就到这里,重要的不是她最后决定买还是不买那个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为人是有慾望,并且有能力观察内在的自我。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人拥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有了这种理解,我们也许能够培养更强的自我觉察并更加灵活地采取行动。

努力追求慾望及舍弃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维

极简主义在那些崇尚自由与平静的人中越来越流行,我们可能经常看到以这种态度生活的人会放弃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东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开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质来过活,并舍弃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极端的是,他毅然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决定成为一位兼职补习老师,以自己的积蓄支持生活。他认为这样就能得到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自由与平静。经过深入和讨论后,我们发现在他立志成为一位极简主义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晋升的工作机会,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当前的职位毫无意义。事实上,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升职。对于未能获得这个机会,他亦很担心自己作为公司资深管理人员的地位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升职的愿望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源自于对失去地位的恐惧。你认为获得晋升的愿望本身有问题吗?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任何争取成就的慾望来换取自由与平静?

我们回避面对因改变而感到恐惧的倾向

2024年已经过了接近一半,你是否因为没有作出自己想要的改变而觉得原地踏步?你会否对于一些与改变相关的危机或不舒服的感觉而感到恐惧?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获上司的通知,公司将会于数个月后裁员,她正面临失业的威胁。然而,她对于寻找新工作一拖再拖,亦缺乏动力规划自己的未来。 当我问她为什么迟迟仍不去寻找新的工作时,毕竟这对她来说是一件紧急的事,她告诉我她担心自己的技能已经过时,并且害怕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