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与他人保持紧密的联系?

鑑于第五波疫情的恶化,越来越多人留在家中工作和学习以保持社交距离。因应各种限制社交距离的措施,我们不太可能会与家人或朋友见面和聚会。尽管透过视讯通话或传送简讯与挚亲联系非常方便,但是很多人可能会发现彼此的连系是有所不同的。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在家工作的安排下,整天都与很多同事和客户进行线上会议,但是他仍然感到非常孤单。他形容自己虽然可以以先进的科技透过社交媒体、简讯或视讯通话与人交流,但是独自呆在家中没有与他人作出真正面对面的交谈,这种依赖电讯科技的沟通好像被限制于地底的防空洞中与他人联络一样。为什么即使能够与他人透过网路交流,他仍然感到如此孤独?当我们需要留在家中保持社交距离或进行隔离时,如何透过线上的渠道来改善与他人的联系?

毫无疑问,面对面的交流比起线上的交流更让人感受到紧密的联系。可是,我们也有可能无法从面对面的聚会中感受到与人的连系。其中一个能够促成我们与他人联系的感觉的因素是在对话中双方之间互相协调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交谈中与他人协调,便会觉察到自己的身心状态,同时亦能觉察对方的身心状态。这种协调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当下的状态时,并能同时留意到对方在言语、非言语、情感和节奏当中的表达。能够在对话中与他人互相协调需要透过静观、临在、移情倾听和认知上的理解,综合以上的元素就如交响乐一样,让我们能够在对话中与对方保持同步。

当我们尝试在对话的过程中专注于自己的内在和外在环境时,可以在与对方的联系培养协调性。由于在传送简讯和电子邮件、通电话或进行视讯通话限制了我们与对方的身心状态互相调节,所以在培养协调会变得更加困难和效果欠佳。事实上,我们可能在透过传送简讯或电子邮件时,常常出现误解对方的情况。在与家人、朋友和同事通电话或进行视讯会面时,我们仍然可以有限度地透过外部线索来尝试觉察对方的情绪状态和想法。

例如,当我们的朋友在视像会面时告知他或她因疫情相关的经济不景气而面临被解僱的危机时,我们可以尝试感受他或她的焦虑。当我们与这位朋友交谈时,可能会留意到他或她的语气、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这种互动中,我们也有机会感到焦虑,担心自己在疫情大流行下的就业状况。事实上,有如此的经历也是完全正常的,因为我们可能会在对话中保持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觉察。如果我们能够在倾听朋友的同时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便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透过这种方式,尽管我们与朋友谈论的话题能够引起双方的焦虑,但是仍然可以与对方保持联系。

当我们能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互相协调时,便会感到彼此之间的连结更为紧密。这种协调正正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愉快和充实。透过培养静观和移情倾听,我们仍然可以在保持社交距离或进行隔离期间与他人在通电话和进行视讯通话来保持协调和建立联系。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第五波疫情过后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再次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建立联系。就让我们于这个时期练习「协调」,在不久的将来更能享受与他人同步的乐趣。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