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 2023 年,让我们更为专注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在2023年的开端,我们很多人会开始制定新年计划,甚至希望实践一些长期的抱负。对某些人而言,这可能会唤起他们的情绪。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被困于当前的角色中,未能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前进。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曾经是位专门帮助个人客户解决疑难的专业人士,她在两年前获邀成为一间非牟利机构的负责人。自此之后,她开始将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处理关系、团队管理和市场行销上,甚少帮助他人处理个人问题。她承认接受这个职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获得成就的需要。同时,她亦觉得自己只要担任领袖的角色,就会受到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她逐渐地对目前的职位感到矛盾和不满意,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更喜欢帮助个人客户和培育他们。事实上,她发现自己根本不太享受担任主管的各个方面,例如处理办公室政治问题、制定营销策略和需要常常出席不同的社交活动等。

由于受到集体价值观所影响,我们选择担任一个新的角色是很常见。譬如,不少年轻女性仍然认为自己应该在30岁前结婚生子。从人类文化的集体价值观来看,成为人妻和成为人母均被视为女性共同的重要里程碑。结果,不少女性可能随波逐流,未曾反思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事实上,很多人在整个童年时期有机会因没有达到他人的期望而受到重要他人的批评。这样,他们可能会在没有达到社会或身边的人的期望下发展一种内在批判。此外,有些人可能曾经因没有从众而遭受歧视。例如,一名法律系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而非成为律师,当他的旧同学知道他是法律界的「局外人」后,便开始疏远和孤立他,再也没有邀请他出席任何旧同学的聚会。

鑑于我们倾向按照集体价值观来行事,以及害怕被社交孤立,我们如何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生活?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在当下保持自我觉察,这一点对于我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行事是很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注意到自己是否常常按照集体价值观来作出选择的倾向。例如,一个演员如果注意到他倾向纯粹为了获得更高的酬劳而接受不合适的工作,将更有可能拒绝一些与其形象发展不相符的电影拍摄邀请。学习把意识带回当下的体验亦有助我们摆脱在没有按照他人的期望来行事时所产生的内在批判声音。也就是说,上述的演员在拒绝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后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呼吸时,可能会觉察到认定自己不比同辈富有的内在批判。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反思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观。第一步是尝试远离那些倾向于符合社会要求的目标,并朝着符合自身价值观的目标作出行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与自身价值观重新建立联系?一个常见的练习是找一个我们不认识但尊重或钦佩的人,并细心反思他或她的生活故事。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人有什么触动人心的地方。例如,是与他或她所获得的奖项有关吗?抑或是因为这个人对特定的群体作出贡献?他或她是否贯彻一些我们也很珍惜的价值观?

透过回答以上的问题,你也许发现这个人实际上拥有一些你在生活中也想获得的品质。即使你在目前可能没有按照这个人的价值观生活,但内心深处可能渴望活出这些价值观。有时候,考虑到那些对我们有所影响的社会期望,依据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并不容易。我们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时间来逐步走向属于自己的道路。就让我们在2023年继续不停地对生活多加反思,并按照我们的价值观努力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很多从事航空业工作的人士,包括飞机师、空中服务员都因疫情而失业。当中有不少人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透过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开展新的事业。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飞机师在失业后考获公车驾驶执照,并成功转行成为公车司机。他的灵活性启发了我们无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内束缚自己。好消息是当任职了几个月公车司机后,他又重新获得飞行员的工作。人类很容易运用左脑来进行标记和分类,以便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你能读懂以下这句句子吗? “It is siltl unerctian taht wehn the pdnameic wlil be stetled” 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阅读这句句子,因为大脑能够协助我们的感知进行强大的模式识别。在很多情况下,大脑令我们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图案或模式,并创建了自己的故事。就好像当我在上班的途中碰到一位朋友并向她挥手,但她没有向我作出回应,假如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我可能便会开始反复思考,认为自己上个月传送的讯息惹她生气,对方很有可能想和我绝交。由于我的大脑擅长识别不同的模式,因此我会自动化地尝试寻找自己与这位朋友在相处上是否存在任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可能从未存在。我的那位朋友可能只是忙着思考当天早上的会议而没有看到我与她打招呼。结果,这种强大的模式识别有机会让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例如焦虑和沮丧。 从许多东方思想学派的角度,「自我」很有可能是一种幻象,或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推论而得出的。人们倾向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大脑中的模式识别功能来创建自己的图像。譬如,当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对他人友善,便会看到自己的性格模式,把自己视为友善的人。但是,当我们对某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固定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结果,我们会因为自己不友善的态度和行为而感到羞耻,甚至严厉地作出自我批判。事实上,这个人可能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我们反感,如果我们仍然善待他或她,也许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倾向依据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来定义自己,好像是我们比别人更聪明和更成功或别人比我们更聪明和更成功。这样的话,我们很大可能陷入一个陷阱,就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持续对自己感到不满。我们被困在自己创造的「自我」中,却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摆脱这种「自我」的幻象呢? 我们需要学习减少运用自己的思想或对自己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尝试把模式识别的倾向视为大脑中的事件,而非事实。透过这种方式,我们所看到的「自我」便不会是固定的。以上述的例子为例,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得友善或不友善。当没有刻板的自我形象,我们将会更灵活地看待自己,从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绝对有一个「自我」,而且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自我」。在面对疫情和生活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下,我们可以运用对自我形象的灵活性来增强心理韧性,为自己创造更多新的机会。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