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时会看到我的求助人非常努力地保护自己,渴望免除承受那些无法避免的变化和痛苦。例如,某些求助人倾向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任何微小的症状时,都会立刻向医生求诊和进行不同的身体检查,还会尽力确保自己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定期进行身体锻炼。追求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频繁的医疗谘询无疑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水平,有机会导致他们出现更多轻微的症状。另一类的求助者则非常努力地确保自己拥有完美的身材和生活方式,他们会经常发怖自己的自拍照,向别人展示自己看起来十分健康。这些人甚至会每天公开分享自己的训练计划,以展示他们一丝不苟的健康生活方式。他们很努力尝试建立心理结构和防御机制,让自己不需要想及无常。他们渴望创造一种永续存在的自我的感觉,构成一种相信自我是永恒的错觉。

每当人们在生活不同方面(如工作、家庭或健康)有所损失时,他们都需要面对无常。这些生活的危机实际上将我们带到现实的世界,让我们明白生活是无法预测和无常的,而我们对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控制权。有时候,鑑于生活存在不少无法控制的影响因素,令我们发现一些试图获得控制权的策略是无效的。事实上,我们对永续存在的自我只是一种幻觉,原因只是我们渴望在生活中掌控所有的事情。在佛教心理学中,人们需要学会放弃创造永续存在的自我是十分重要。要面对生活上种种的损失,我们需要接受永恒的自我只是一种幻觉。当我们学会在人生旅途中顺其自然时,便对活着的奇蹟抱持开放的态度,并努力活在当下。

无论我们现正面临什么的损失或变化,我们都需要学会接受与无法预计的损失或变化相关的所有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包括悲伤、愤怒、羞耻、内疚、焦虑等。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情绪流动,但同时也要避免被这些情绪所淹没。也就是说,我们可能让这些情绪出现和升起,但是要防止自己让这些感觉影响而作出某些行为,包括逃避情绪或产生持久自我的错觉。例如,对于那位刚刚从癌症中康复的求助者来说,她需要接受在长期病假后重回工作岗位的焦虑。她还需要接受自己经历治疗后身体状况的变化,而非执着于拥有完美身体永续存在的自我。

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损失和变化,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顺其自然,活在当下。 我们可以以灵活的身份看待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拥抱「自我」和生活的种种无常。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亲或母亲拥有自恋型人格,会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你会感到自卑和持续性地焦虑吗?你会不停认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关系中吗?你是一名完美主义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额完成?你会倾向因为信任的问题而与别人疏远吗?如果你对于以上其中一些的问题的回答有「是」的话,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两位自恋型父母的影响。具有自恋型人格的父母有什么特质?

觉察与自我有关的成瘾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拥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体帐户,并会不时发怖与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会或重要纪念日有关的帖文。当我们获得别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评论时,我们会有满足的感觉。事实上,这些「讚好」和正面的评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并释放多巴胺,令我们有愉悦感。我们会不断地检查手机应用程序弹出红色圆圈的讯息提示,由于这是奖励性的经验,因此我们会更频繁地发怖帖文,却忽略了自己实际上是渴望大脑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来寻求兴奋的感觉。

人格障碍与不忠的关系

我们不时会在戏剧或电影里看到有关对伴侣不忠或出轨的情节,事实上,这些情况可能比你想像的普遍得多。根据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的其中一篇文章所指出,超过一半的男性和女性都承认自己曾经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不忠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比自己想像中更容易受到不忠的影响。不同因素会影响一个人出轨的可能性,而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与人格障碍或某些人格障碍的特征有关。实际上,患有某些人格障碍的人更有可能在关系中出轨或作出对伴侣不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