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第五波疫情暂时放缓后,您准备好追求新生活吗?

鑑于最近各项社交距离措施的限制有所放宽,学生开始回复面授的课堂、企业逐渐暂停员工在家工作的安排、大家亦可以出外吃晚饭,各种日常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只需要稍作调整便能够在放宽长期的限制后轻松回复正常生活。然而,因限制措施而受到严重影响的人士,有机会在看到其他人迅速再次投入正常生活而感到沮丧。事实上,由于就业市场可能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升温,这些人可能无法即时找到新的工作。另一个例子是某些行业的客户有机会因为疫情爆发而大幅减少,即使放宽社交距离限制后也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让业务重上轨道。对于那些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来说,朋友邀请他们参加聚会可能令他们面对不少的挑战和烦恼,甚至因为放宽实行多时的社交距离措施而对需要再与朋友见面感到非常焦虑。

尽管疫情稍为放缓,但是很多人在措施放宽后仍然未能恢复正常生活,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困惑和忧虑。他们希望回复以往如常的生活,甚至追求更丰盛和成功的新生活。可是,他们越是渴望一切尽快恢复正常,越是感到沮丧和失望。事实上,一个人能否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调整自我过回正常的生活或追求新生活的背后存在很多不能控制的因素。考虑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以平静和镇定的心冷静下来。事实上,我们需要接受自己是谁,以及现时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以自我慈悲的态度来接受当前自己的情况和条件。例如,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因没有学习新的技能而找不到新工作,他或她便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对自己慈悲。有了这种对自我的接受,这个人就可以更谦卑地参加一些课程来增值自己,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这样,这个人在求职的期间可能会变得更加灵活,能够尝试在不同行业或领域里申请一些入门要求较低的工作。

在我们接受了自己当前的情况或条件后,有可能需要为作出转变而进行一些基本的活动或任务。对我们而言,全神贯注参与这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全情投入参与活动或进行任务时,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表现、加强学习的效果或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专注于日常活动有助我们稳定情绪,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当下,便会减少对未来的反复思考和忧虑。为了增加我们能够全神贯注参与日常活动,我们可以透过每天练习静观来培养专注力。一个简单的静观练习是我们以全然接受的态度来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并且不带任何批判。当我们发现自己分心时,只需要承认自己走神,然后再次把自己的注意力带回自己的呼吸便可。透过恒常地进行静观练习,我们能够更频繁地保持专注并活在当下。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Carl Roger所言,我们只有接受那个真正的自己才能作出改变。无论你在第五波疫情后身处什么位置,请保持耐心和以自我慈悲的态度来接受当前的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