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可以肯定那位朋友真的不喜欢我吗?

在我的临床治疗中,不少求助人认为自己对家人或朋友的看法是准确无误。譬如,我的求助人坚持认定自己的其中一位朋友不喜欢自己,因为对方在社交聚会中表现出一些模糊的肢体语言。鑑于这种想法,他在聚会中往往会以不太友善的方式来对待这位朋友。长远来说,这样的行为逐渐令彼此的关系恶化。事实上,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或感受的觉察,便能更容易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我们真的能够确认自己是拥有「读心术」,并且能够准确地了解他人的想法或感受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以下这个例子。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对他人的小动作非常敏感,很容易断定对方歧视或不尊重她。有一天,这位求助人与她的丈夫到餐厅用餐,侍应只是给丈夫的杯子倒水,而没有为她倒水。在那一刻,她为此而感到非常愤怒,并马上向餐厅经理投诉那名侍应的服务态度非常恶劣。当我探究她在这件事件中的想法时,她告诉我她认为那位侍应歧视她为女性,完全不尊重她。事实上,这名求助人在小时候受到父母「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因此她认定那位侍应也是一样,不尊重她的性别并感到非常生气。然而,当她向餐厅经理投诉后,那名侍应来到她的餐桌前向她解释,指出自己在为她的丈夫倒水后水瓶已经没有水了,于是她去拿另一个水瓶给我的求助人倒水。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的求助人误解了那名侍应的行为是不尊重和歧视她,好像自己真的能够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想法。相反,我的求助人的丈夫得到了一个线索,知道自己的太太可能认为那位侍应对她作出性别歧视,但同时他亦知道太太不想他与对方对质。因为当那名侍应向餐厅经理解释自己的行为后,我的求助人已经表现得非常尴尬。结果,他向太太表示理解她的感受,以及身处在一家传统的中餐馆经历这样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他也尝试问太太这是否可能与她感到被歧视有关。他接受了自己可能误解了太太潜在的想法,所以没有直接以自己的推论来面对太太。

我的求助人的丈夫在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方面显然表现得更加成熟,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对于太太的行为的感受,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脾气。他知道自己的太太在面对这种情况时的潜在想法,同时对自己的阐释保持中立,这对我们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尤其重要。我们需要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但也需要对自己的推论保持中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明白,如果对方没有真正坦率地告诉我们他们的真实想法或感受,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他们正在想些什么或经历什么的情绪。有时候,甚至连他们也无法意识到自己实际的心理状态。

要回答这篇文章的题目所提出的疑问,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朋友没有刻意表现或直接告诉我们,我们是无法得知对方是否不喜欢我们。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