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当我们尝试回答「我是谁」这条问题时,很容易会陷入二分法的思考陷阱,例如我们可能会以性别来标籤自己,把自己区分为男性或是女性。另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把自己形容为内向或是外向的人。这种分类的需求是一种本能,人们会倾向把事物进行分类或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因为这样做就能减少不确定性以及将可预测性最大化。透过分类的方式来对自我作出定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但是如果只是用这种方式定义自己,就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来判断的思想陷阱。例如,一个人觉得如果自己不能在今年年底之前获得晋升的机会,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尽管为自己订立明确目标或是以二分法的思维来定义自己时存在缺点,我们有时候亦需要拥有具体的目标。例如,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就需要订立目标,以便参加公开考试时能够达到衔接首选大学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过于认真对待这个具体目标,或是尝试就能否达成目标来定义自己时,很有可能会受到情绪困扰。如果我们无法实现所订立的目标,难免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倘若希望实现的目标与自己所达成的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我们便会倾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失败者。

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另外一个方法是采取相反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我们尝试不把自己定义在具体的类别中,认为没有明确的「我」。我们只是一直探索和体验生活,并尝试享受当中的过程。这样,当我们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时,便能放开利用把事物进行分类的倾向,减轻忧虑。就好像一位年轻的成年人尝试放下获得理想工作的期望,以享受和活在当下的心态来应对小组面试的过程。但是,如果他选择采取极端的做法,不把面试当作一回事,便可能没有任何具体计划来准备如此重要的面试。他亦有可能不打算为获得理想工作而制定任何具体目标。事实上,除非我们是古代大师,否则有时候亦不能不具体地定义自己,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在生活中确立一些具体的人生目标。

也许我们还未能实现某些目标,或是在生活上遇到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但仍能从中获得智慧和自我洞见。实际上,具体分类和定义自己的倾向有时会促进自我的发展和成长。正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人生中的困难,我们才能学习和进步,苦难让我们演变成新版本的自己。

「我是谁?」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亦因人而异。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所指的是让我们充分体验生活,而不过分认真地对待自己期望和预定的目标。同时,我们亦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立场预早计划,为自己订立具体的目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类的方式来定义自己,但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放弃这些分类。事实上,无论选择哪种方法,亦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内在的自己,细心留意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或许会得到一点启示。也许我们可以一辈子不停地问自己到底是谁,而事实上真正的「我」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我们都一直在进化。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