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发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当发现没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没有邀请她出席聚会时,便会确信自己没有人爱和没有价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丧。她在生活上倾向执着于一些次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会引发起她各种负面的想法,例如别人都不喜欢她或孤立她等。譬如,当她的同事告诉她他们有自己的午餐聚会时,她便会认为自己被孤立,甚至认为对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当她的朋友要求她为自己做事时,即使她内心深处不想这样做,但是她仍然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取悦他们。事实上,她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爱护和关心,以至于很难向他人说「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应该别人珍惜的正向特质和强项。为什么她对自己不配被爱和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从童年时期与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顾者)互动而开始建立,这些信念是透过一些内部和外部反复思考的模式逐渐发展。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我们童年时一直批评我们十分丑陋,我们便会拥有「我很丑陋」的信念,并反复地获得父母的认可。更重要的事,我们一生中可能在脑海中重复地出现这些想法。例如,当我们认为自己十分愚蠢并且考试不合格时,便会倾向确认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与信念存在矛盾的证据。如果我们重复利用自己的负面信念来过滤我们的世界,这些信念会因为我们的反复确认而变得愈来愈强大。简单而言,如果我们以某种方式思考自己、别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们便会越相信它。

当一个信念形成时,我们会倾向于寻找证据来证实它,而忽略了反驳的证据。这就是人类常见的认知偏误的其中一种——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例如,当一名营业员在业务过程中失去了一位客户时,如果这个人的核心信念是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人,便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位营业员会摒弃或忽略其他的反证,譬如当另一位客户满意地向他或她购买产品,别人也有机会把这次交易视为运气好或偶然发生的事情,没有重视其良好的销售技巧和拥有足够的产品知识。

除此之外,人类普遍地会更加关注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负面信息,这就是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人们都会倾向优先关注负面的资讯,而非正面的资讯。这个现象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的媒体都很少报导正面新闻,因为人们总是对因为人们往往对负面新闻更感兴趣。当我们阅读一篇关于某位名人的正面报导时,我们有机会很快就忘记了这篇报导的内容。然而,当我们阅读有关某歌手犯罪或婚外情的报导后,往往都会印象深刻。事实上,背后的原因是与人类的生存机制有关。由于我们需要为面对威胁时作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作好准备,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于负面的讯息。在童年时期,我们会更关注主要照顾者对我们的评价或批判,因为我们需要完全依赖他们。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不同的核心信念,而这些信念就像是我们感知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有色镜片。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摆脱这些偏见,但是仍然需要学习觉察和了解这些核心信念如何影响自己的感知和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