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无法停止反刍思考?

面对生活上不同的困难、挑战或危机时,大多数人都会进行反刍式思考,这是非常常见。例如,当面临突然被解僱、需要与一个经常挑衅别人的人会面或挚亲突然离世的时候,我们可能难以控制自己不停地反复思考相关的事情。事实上,这种思考有助我们制定策略、计划如何应对挑战和接受自己的损失,亦是让我们增强对事情的理解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方式。然而,如果我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未能放弃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便有机会因过度反刍思考而无法摆脱纠缠于问题或事件的恶性循环。

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持续受到慢性的轻度抑郁情绪所困扰,倾向反刍思考自己开始写论文的拖延问题。她习惯不停地批评自己的拖延行为,并反复地思考如果她未能写出完美的论文的后果,如遭受他人的耻辱。她一直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她告诉我:「我想在班中获得一级荣誉的同学当中排第一。」由于她就读于世界排名很高的大学,她的目标是很难实现。她对失败的恐惧导致她出现严重的拖延行为,并经常反复思考自己的自我批评和可能会发生的灾难性后果。此外,她亦没有考虑过放弃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崇高目标。结果,她的反复思考变成了一种逃避去应对的方法,借此避免面对因没有考上排名第一而需要面对实际的风险。她越是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就越是不断地思考所有可能的后果,像是被同学羞辱未能考获全班第一。

这个例子说明了反刍思考可以是一种回避的方式。对于那些以反复思考来寻求具体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可能不会被视为回避,因为它有机会促使他们进一步进行规划和作出行动。相反,那些以抽象和具评估性的思维来进行反复思考的人,他们的做法是不具适应性和欠缺生产力。以上述那位求助人反复思考自己有机会面对的羞辱为例,她认为自己如果未能考获第一名,便是一个失败者。她更有可能因为陷入这种思考中而无法提出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或行动计划来开始撰写她的论文。鑑于她习惯反刍思考,很有可能会陷入慢性轻度抑郁情绪。当她思考得越多,开始写作的可能性就越低,导致她陷入抑郁情绪和拖延模式的恶性循环。

回避只是抑郁症患者持续反刍的潜在功能之一,如果你认识的人似乎因回避而陷入反复思考,那么他或她尝试反思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不愿放弃的取态是有益的。例如,这个人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我所制定的标准是否高得离谱?」或「我的目标不切实际吗?」等。如果答案是「是」的话,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问自己这些反刍思想能否促进实行有用的决定或计划。如果不能,我们或许需要尝试放下它们,并制定一些具体的计划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习面对现实,放弃那些对自己不切实际的高期望。

要走出自己持续反复思考的循环,的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那些难以摆脱这种思考模式的人来说,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恒常地进行静观练习。事实上,静观的不带批判和全然接受的态度亦有助人们放弃无法实现的目标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你或你的亲人一直无法摆脱反刍思考,寻求专业帮助可能会有所帮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