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

另一边厢,一个社交媒体用户可能甚少发怖与有关自己的成就和正面的生活。这个人也许不是没有时间发布贴文,亦不是否认社交媒体的功能。这类型的用户可能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其他人不会认同自己的正向特质。事实上,这类型的用户并不罕见,他们可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士、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义工、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可是,在取得成就的背后,他们依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另外,他们有机会遭受不同的困扰,例如社交焦虑、演出焦虑或持续地怀疑自我。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抓住永续存在自我的例子,但这次是比他人逊色的自我。

抓住永续存在自我的幻象有机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来支持「自我」。例如,一个长期自卑的人有机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怀疑,这样可能会增加他或她的焦虑,影响他或她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结果,这个人或会因无法妥善管理工作项目而受到上司的批评,支持了他或她对自我感到自卑的错觉。事实上,在我们的存在中,难免会面对失落、痛苦或令人感到透不过气的困难。这些损失或困难可能会为我们在渴望确定性或永久性中带来不少挑战。正正因为这种无常,我们倾向抓紧自己或其他事业的恒常性,希望摆脱无常的现实。例如,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在特定情况下对另一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人们一向认为他或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可能没有看到人类实际上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如果我们渴望摆脱自我比他人优秀或逊色的幻象,我们需要明白「自我」是无常的,并且依赖于身处的环境条件。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有不同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亦有优点和缺点。因此,没有人会比他人优秀或逊色。透过接受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会走出抓住永续存在的自我的牢笼,尝试放弃以固定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假如我们能够放下「自我」和活在当下,不过分在意「自我」,或许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和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便能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更充分地恢复生活的自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