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运用静观来管理情绪的矛盾之处

在我的临床治疗中,我不时会揉合静观的元素来帮助面对各式各样问题的求助人。我的求助人经常会说:「我已经尝试练习过数次你所教我的静观练习,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练习后亦没有任何效果。」当其中一位患上焦虑症的求助人说这句话时,我意识到他或她实际上认为静观是一种帮助人们消除焦虑的技巧,以及在每次进行练习后便不会再感到焦虑。事实上,研究证实练习静观对于那些有焦虑问题的人是有益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个人试图透过练习静观来舒缓焦虑的感觉,这种有意识地「消除焦虑症状的技巧」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效果,那就是一个人越希望借此摆脱焦虑,他或她越有机会经历更加强烈的焦虑。

治疗师会教导求助人一些放松的技巧来减轻焦虑或其他情绪,这是十分常见。但是,如果求助人拥有强烈的意图运用这类型的技巧来消除焦虑,这或许代表他们未能处理它们或在生活中与它们共存,因此极力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这些感觉。例如,我留意到不少我的求助人会因渴望尽快消除那些轻度的焦虑症状而反复地出现恐慌发作的反应。实际上,这种意图导致他们因未能摆脱焦虑而更加担忧。结果,轻微的焦虑症逐渐加剧,最后导致更激烈的惊恐发作。这些求助人对他们的焦虑症状感到非常恐惧,并认为自己无法忍受任何轻微的焦虑症状。

进行静观练习时,我们需要放弃二元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避免视静观为消除自己不想要的情绪的技巧,或希望借着静观去接受所经历的一切。这种二分法的思想可能只会带来「火上加油」的效果(加剧那些不希望经历的情绪)或是让人觉得我们正坐着什么也不做(忍受所有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一切)。

在学习和练习静观时,我们需要健康地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中抽离。在进行静观练习时,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不带批判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不断地来来往往,以及自己对它们的意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学习到思想只是思想,感觉只是感觉。这样,我们能够逐渐明白到如果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将会减少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力。最终,那些我们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的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会随之降低和减少。

事实上,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是让自己更加了解自我的重要讯息。如果我们过度渴望消除它们,很大机会忽视它们正传递给我们的讯息。从长远来看,我们很容易会与自己脱节,未能了解真正的自我。因此,透过静观,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一起滑浪而不被它们所淹没,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认识。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