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经历哀伤阶段时,给予情绪足够的空间

在过去几个月,我们不时面对一些名人自杀的悲痛消息。事实上,最近在社会上亦有不少自杀的个案。面对农历新年即将来到,死者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如何渡过哀痛和悲伤的过程?我们又可以怎样透过同理心和慈悲来支援和帮助这些人?

对于自杀者的家人和朋友而言,寻找空间来表达和处理与哀伤阶段相关的情绪是非常重要。这些情绪可能包括悲伤、愤怒、内疚和焦虑。对他们来说,独自处理这些情绪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能尝试透过写作、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候,如果他们能够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密友或家庭成员,或许可以通过亲密和深入的交谈来表达情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需要让自己找到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渠道,而不是试图压抑自己的悲伤。有些人可能会尝试透过一些成瘾行为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是工作或打电子游戏。这些活动有机会暂时帮助人们摆脱内心深处的感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悲伤得到处理或有助他们继续向前。在某些情况下,每当有事情触发这些人的哀伤反应时,他们就会感到手足无措。我们需要明白,埋藏哀悼及其相关情绪并不能帮助我们继续前行。

如果我们的家人或朋友正面对挚亲离世,首先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在过农历新年期间邀请他们参与社交聚会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假如我们发现对方在哀伤过程中希望独处,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定期联系他们,但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私人空间来接触和倾听自己的内在情绪和哀伤。对某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希望透过单独的会面来谈论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充当一位具同理心的倾听者,让他们向我们表达他们的悲伤。在亲密的交谈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界限,避免问太多有关他们的哀伤或对方与死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如果对方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我们可以给予适当的回馈,以便肯定他们的感受和承认他们的想法。只有对方向我们寻求建议或询问我们的想法时,我们才提出意见或建议。否则,我们需要控制自己不要过早给予建议。

有时候,我们可以建议哀伤的家人或朋友给死者写一封信。例如,一位中年家长可以写一封信给自杀身故的儿子,并尝试写下儿子去世前他或她在关系中的行为或言论可能会有什么不一样。这样,这个人可以以这封信来进行反思,以及了解更多有关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如果这位家长觉得合适,他或她可以替已故的孩子写一封信给自己。通常,这封信可以表达对父亲或母亲的宽恕和慈悲。

在上述的过程中,死者的家人或朋友有时也许能够找到所发生的事情背后的一些意义。这样,他们逐渐从哀伤转向死者的痛苦或更大的使命。在处理完自己的情绪后,他们或许能够站在死者的角度思考。他们亦可能找到生命中新的使命,参与义工活动来行善,比如有些人可能开始领导一个由已故家庭成员组成的支援小组。

面对挚亲的过世,感到悲伤是自然且正常的过程。在经历哀伤的阶段,我们需要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想法。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些黑暗,黎明一定会来到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