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是谁? 我的身份是建基于我所认同的外部现象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专业人士,但是她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鑑于家庭背景和曾经被父母虐待的经历,她的内心充满强烈的羞耻感。对她而言,她很难接受自己的背景和父母,倾向压抑自己的感受并把整副心思花于事业上。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感到无比抑郁和焦虑。尽管事业有成,但长期被压抑的情绪让她感到非常无助。她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却仍然无法感到内心的平静。

与这个世界的很多人一样,我的这位求助人以她的职业、童年背景及创伤来认同自我。事实上,人们倾向认同自己所属的外在现象。例如,不少人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会说:「我是一位律师」、「我是亚洲人」、「我是素食主义者」或「我是一名佛教徒」。从这个层面来看,以上的例子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对群体认同所作出的选择。在另一方面,有些则可能是别人强加于我们身上的身份。譬如,部分传统家庭可能会为儿媳强加一种身份,认为她低人一等,并会以特别的方式对待她。公公可能只会让儿媳负责繁琐的家务,而不需儿子分担这些责任。如果这位儿媳认同这个强加于她身上的角色,可能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感到非常自卑。有时候,人们还会认同那些由身边的人所告知他们的身份。例如,一位男士长期缺乏自信心,实际上是与他的父亲从小到大都经常骂他「笨蛋」有关。

上述我的那位求助人以自己被虐待的家庭背景来认同自己,因此尽管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她还是长期感到羞耻和沮丧。相反,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非凡的成就,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变得相当自恋。这些人有机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而看不起别人,继而产生不少人际关系问题。由于我们习惯把自己的这些外部现象与自我认同联系起来,可能会认为它们能够如实地反映我们是谁。然而,这真的能够解释我们是谁吗?

如果我们尝试考虑「没有好或坏的身份」和「没有健康或不健康的身份」这两个概念呢?如果我们的身份是目前所有经历的全部呢?尽管我们与自己的职业、家庭、种族或生活方式等外部现象没有分离,但是我们对它们的解读实际上与内在的自己有关。事实上,我们会内在处理这些经历,并决定如何看待和认同自己。例如,我上述提及的求助人经常被父亲贬低和骂她笨,如果她没有把这种强加于她身上的描述识别为她的身份,并将此解读为遭受虐待的经历,她会为自己受虐待的童年感到难过和痛苦。透过这样做,她可以选择不认同这种描述。从这个层面来看,她除了拥有专业人士的身份,亦有一个在童年时期受过虐待的人的身份。因此,这并不等于她比别人逊色,而她亦能以一个更全面的方式看待自己。

正因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经历,我们都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这是由不同的经验累积而成。这些经历让我们作出自我定义,当中包括所有好的和坏的。我们实际上没有比别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让我们在生活中培养更多的觉察来专注和体验于所有的经历,这样才能欣赏自己真实的本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