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的思想是网状的,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陷入困局中

每当我建议我的求助人在日常生活中练习静观时,他们不时会告诉我很难专注于当下。他们通常都被繁忙紊乱的思绪所困扰,很容易走神。例如,一位女士因丈夫离世而悲痛不已,随着时间过去她走出伤痛并开展一段新的亲密关系。在和男朋友约会期间,她路过那个以往经常与已故丈夫一起散步的公园。起初,她并没有意识那个公园就和丈夫常常一起去的那一个,只是觉得和男朋友在附近约会很快乐。当她在公园留意到其中一棵树上开了一朵美丽的花时,她突然想起以前和丈夫散步时见过这种花,并开始忆起她与丈夫曾讨论为他们的家购买一些新植物的对话。她甚至回想起丈夫在阳台上种植花草和修剪盆栽的身影。这就是我们网状思维的力量。当上述女子的大脑进行网状思维的思考时,她对丈夫的离世感到百感交集,不禁哭起来。她的心情仍然受哀伤所影响,并为此感到非常无助,因为她无法停止反复想起已故的丈夫。

尽管我们的思想有反复思考的倾向,但是这种联想的模式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我们需要在脑海中有一个网,以便我们享受阅读侦探小说整个过程中进行推理和分析的乐趣。事实上,我们脑海中这个具有关联性的网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方式。学习更复杂的知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复杂的抽象概念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在做事时不断地改良和完善我们的策略。而且,这种能力有机会随年龄的增长发展得更为成熟。从这个层面来看,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年幼的孩子有时候在简单日常活动中比成年人更容易留意或觉察到某些被人错过的事情或细节。因为他们的头脑还未充满密布的网,仍有空间观察和注意周围的环境,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情况。

考虑到网状思维的功能,我们有机会不自觉地过度使用它们,并被它们持续的联想和纠缠不清所困扰。如果以上提及的那位女士开始反复思考她的哀伤反应,她可能会不停地作出自我批评,甚至因被困于这些思绪中而认定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她甚至可能会认为她的男朋友不喜欢她,并打算很快会离开她。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网状思维,以及怎样可以避免因过度利用它进行没有效益的反思?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思绪纠缠不清时,我们需要学会脱离它。首先,恒常地进行静观练习有助我们更加了解那些没有效益的反复思考。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网状思维时,可以透过中和这些想法的真实性来试图脱离它。我们可以尝试告诉自己,想法只是想法,想法并不是事实。

我们需要学会在必要时脱离网状思维网路,当我们陷入如此困境时,只顾与自己的联想和分析争持不下是没有用途和效益的。毕竟,我们的网状思维网路是一把双刃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