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果我們沒有完全接受自己的創傷經歷,將無法充分地發展自己的身份

对于那些经历童年创伤的人来说,于生活中发展成瘾的问题是很常见的。由于童年创伤所带来的痛苦是长期和令人难以忍受的,人们往往会倾向压抑这些痛苦,并诉诸成瘾问题来应对那些负面的内心体验。

例如,一位女士因受与童年创伤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长期失眠,最终发展成酗酒的问题。她的母亲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她整个童年时期都在情感上虐待她。有鑑于此,她经常出现情况低落的情况,自我形象亦非常差。结果,她在事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也面临很多问题。在工作场合中,她时常受到别人的欺凌,并不知道如何处理办公室的政治问题,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导致了她饱受失眠的困扰。结果,她每天都会喝很多酒,希望借此有助入眠。酒精成瘾就是这位女士避免经历母亲的情感虐待遭受痛苦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她作为专业摄影师的职业生涯获得不少成功。她在许多的摄影比赛中获得很多奖项,于摄影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望。在同辈的眼中,她是一位成功人士,而她认为自己在一生中要成为一名称职能干的摄影师。然而,她一直在内心深处感到非常压抑,并通过喝酒来逃避痛苦。摄影师身份的分裂和童年创伤带来的痛苦实际上导致她产生长期的心理和成瘾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外部现象来作出自我认同,例如是我们的职业、家庭或种族。如果我们事业有成、家境富裕和人际关系融洽,大多都会认为自己是过得不错和身体健康。相反,如果我们在事业上经历挫败及于被虐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可能会倾向相信自己是坏的和不健康的。我们亦有机会认为自己比起其他人低人一等,所有坏的特质都是来自自己的原生家庭。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放弃自己对我们外在现象的认同,并把自身累积的经验作为对自我的定义。透过这样做,身分没有好与坏之分,也没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鑑于我们在生活中拥有独特的经历,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因此,我们不需要拿自己与他人作比较。

对于那些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而言,重要的是学习不去回避自己的痛苦和情绪困扰,实际上,导致成瘾或心理问题并非痛苦的本身,而是我们试图避免经历痛苦。为了能够充分地发展身份认同,我们需要体验童年创伤造成的痛苦(如果有的话)。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以不带批判和全然接受的态度感受身体感觉和所有情感体验。矛盾的是,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痛苦,痛苦才有可能逐步减轻。此外,我们亦需要学习去接受那些与被剥夺的家庭背景相关的缺陷,这是尤关重要。我们并非由自己的缺点或强项来定义自我,而是我们所累积的所有经验。从这个意义来看,上述的女士在童年创伤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中都有所经历,而这就是她的独特之处。凭着开放接纳和不加批判的态度,这位女士可以接受生活中的所有经历,不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劲或妄自菲薄。透过拥抱自己的痛苦,她不需要借助酒精来入睡和应对她的情绪问题。

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应该要以自身的内部经验来了解自己,而非以外部现象来定义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