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时会看到我的求助人非常努力地保护自己,渴望免除承受那些无法避免的变化和痛苦。例如,某些求助人倾向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任何微小的症状时,都会立刻向医生求诊和进行不同的身体检查,还会尽力确保自己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定期进行身体锻炼。追求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频繁的医疗谘询无疑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水平,有机会导致他们出现更多轻微的症状。另一类的求助者则非常努力地确保自己拥有完美的身材和生活方式,他们会经常发怖自己的自拍照,向别人展示自己看起来十分健康。这些人甚至会每天公开分享自己的训练计划,以展示他们一丝不苟的健康生活方式。他们很努力尝试建立心理结构和防御机制,让自己不需要想及无常。他们渴望创造一种永续存在的自我的感觉,构成一种相信自我是永恒的错觉。

每当人们在生活不同方面(如工作、家庭或健康)有所损失时,他们都需要面对无常。这些生活的危机实际上将我们带到现实的世界,让我们明白生活是无法预测和无常的,而我们对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控制权。有时候,鑑于生活存在不少无法控制的影响因素,令我们发现一些试图获得控制权的策略是无效的。事实上,我们对永续存在的自我只是一种幻觉,原因只是我们渴望在生活中掌控所有的事情。在佛教心理学中,人们需要学会放弃创造永续存在的自我是十分重要。要面对生活上种种的损失,我们需要接受永恒的自我只是一种幻觉。当我们学会在人生旅途中顺其自然时,便对活着的奇蹟抱持开放的态度,并努力活在当下。

无论我们现正面临什么的损失或变化,我们都需要学会接受与无法预计的损失或变化相关的所有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包括悲伤、愤怒、羞耻、内疚、焦虑等。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情绪流动,但同时也要避免被这些情绪所淹没。也就是说,我们可能让这些情绪出现和升起,但是要防止自己让这些感觉影响而作出某些行为,包括逃避情绪或产生持久自我的错觉。例如,对于那位刚刚从癌症中康复的求助者来说,她需要接受在长期病假后重回工作岗位的焦虑。她还需要接受自己经历治疗后身体状况的变化,而非执着于拥有完美身体永续存在的自我。

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损失和变化,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顺其自然,活在当下。 我们可以以灵活的身份看待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拥抱「自我」和生活的种种无常。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