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独处的时刻感到自在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对于挚友突然离世而感到相当悲痛,正在经历哀悼的过程。由于这位密友是她生意上其中一位的合作夥伴,她与这位密友的亲戚或朋友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她只是从其他的生意夥伴的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更无法参与这位好友的葬礼来与对方道别。这位求助人只能自我哀悼,她认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对这位挚友突然离世的感受。由于普遍的价值观都认为人不应为自己的得失而有太大的情绪起伏,甚至需要时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位求助人像平常一样准时上班,表现得没有因这件事情而经历任何负面情绪。她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更出席很多不同的社交聚会和活动。她认为这种分散自己注意力的策略是让自己渡过悲伤时刻的最佳方法。然而,在她的好友过世的两年后,她前来进行心理治疗。当谈到这一位好友时,她仍然无法阻止眼泪不停流下来,在会面的期间放声痛哭。事实上,这位求助人的防御策略实际上阻止了自己经历哀伤的过程,并有机会因此延长了自己的丧亲之痛。
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独处来哀悼自己的损失。对我的求助人而言,她与这位挚友有着如此亲密的个人关系,当中的交流都难以与他人分享。因此,哀伤的过程必然是要独自一人去经历悲痛的心路历程,悼念过去美好的日子和时光。在独处的过程中,透过回忆和反思,一个人能够逐渐从自己的损失看到更多不同的观点。或许我的求助人可能往后不会再与她的业务夥伴建立密切的亲密关系,她也可能会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亲密的关系。除了建立亲密的联系,她可能逐渐找到其他人生的意义。此外,她亦有机会因此而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来珍惜与其他人的关系。
当一个人经历丧亲之痛时,继续不断从事日常的社交活动或生活模式有机会妨碍自己在改变的过程追忆和反思。譬如,不少人在亲人离世后会选择独自出外去旅游,以摆脱日常生活的常规。独游的过程有助我们从失去挚亲中得到启发,事实上,当我们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能够增强对自我的理解,并促进自我探索的过程。当然,一个人亦需要在寻求独处的时间和建立社交网路之间取得平衡。在经历丧亲的期间,一个人可能需要为自己安排独处和社交的活动,并且交替进行,借此能够在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时,同时获得足够的社交支援。
独处的需求都是因人而异,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有些人可以长期独处,例如是静修一个月。相反,有些人可能最多只能在一天内忍受半小时孤独的时间。每个人所需要的独处时间都不一样,事实上是没有一个标准。对于那些正在经历丧亲之痛的人来说,独处可能是有助他们渡过哀悼过程的选择之一。